近期宏观经济数据欠佳反映出经济呈弱复苏格局。鉴于地方债务、产能过剩等问题,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不应出台新版“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宏观层面投资扩张预期尚不明朗的背景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投资却有渐趋活跃的迹象。统计显示,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活动频繁、并购重组交易增加,市场交易的规模与资金量比去年同期显著提升。而在二级市场,新兴产业项目上马或并购重组交易往往会受到资金热捧。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相对乐观的投资行为释出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投资或许会成为经济复苏的主引擎之一。
近两年前五月A股上市公司增发规模对比
新建项目积极抢跑上市公司垫付资金
李铭(化名)最近非常忙,这位某上市公司投资部经理一个月前调到公司新成立的项目指挥部。李铭所在的公司是典型的资源型公司,过去他所在的公司常年保持20%以上的业绩增速,这种快速成长的局面,一方面得益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公司持续上马的新项目。但这种快速增长的情况,从2009年开始发生一些改变,公司业绩增速有放缓的迹象。到了去年,由于对经济环境预期偏谨慎,李铭所在的公司彻底停掉了新项目投建,一些在建项目进度也大幅放缓。
不过,三个月前,情况又有了新变化。李铭所在公司拿到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使用意向却是公司从未介入的一个新领域。政府划给这家公司的区域是当地一个风景区,尽管此前当地政府有了初步规划,但苦于缺乏资金,该风景区并未有多少实质开发。
而李铭所在的项目指挥部就负责该项目的重新规划及投融资。“现在公司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资金一方面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也着手筹划定增等通过资本市场渠道融资。”李铭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除了他接手的项目外,相较前两年,公司其他产能扩大的项目,也明显加快推进。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上市公司这种加快新建项目进度的举动,在春节以后较为明显。华南一电子材料业上市公司投融部人士表示,去年公司上马了一个新项目,但是由于资金问题进度相对缓慢。不过,从今年初开始,通过大股东投入及从银行渠道借贷,项目进度明显加快,预计7月就可以开始试产。
“新项目加快进度的原因,一是公司判断项目有非常好的前景,二是随着资本市场回暖,公司资金的缺口有望通过定增等方式填补。”该投融部人士解释。事实上,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先通过自有资金或银行借贷资金垫付,后期再通过定增等方式归还银行贷款、填补资金缺口,加快项目上马和进度的举动有显著增加,尤其是在新材料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表现较为突出。
企业投资明显加速并购交易异常活跃
近期A股的反弹走势似乎点燃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多家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平台达成交易。本周前三个交易日,有7家上市公司发布定向增发预案,而上周有10家企业接连发布增发预案。相比去年同期,今年上市公司无论是股权再融资规模还是在建工程项目方面投资额均出现了明显扩大迹象。
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已有22家上市公司在今年5月以增发的方式完成股权再融资,A股年内再融资案例达至114例,实际募资规模推升至1893.20亿元。与此同时,目前还有177家公司备案再融资,计划募资总规模达到2427亿元,其中已有11家公司拿到了监管部门的批文。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再融资水平出现了明显提升。统计显示,去年前5月实施股权再融资的公司总数仅为47家,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为983.16亿元,全年仅有158家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融资规模为3441.18亿元。
从募集资金的投向来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瞄向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旨在通过一级市场融资来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在新的市场领域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比如,四创电子拟募集不超过3.86亿元资金,用于“雷达系列产品产业化扩产项目”、“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产业化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通达股份拟募集4.2亿元建新型节能特种导线生产线建设项目;莱宝高科投资“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项目”等等。
实际上,不少公司的在建项目投资进度也在不断加快。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固定资产项目中的“在建工程”支出额度达到2027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7873亿元增长了13%。按照板块划分,创业板公司的在建工程投资项目出现了明显提升,由去年一季度的165亿元支出上升至239亿元,同比增长45%。
此外,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并购活动频繁,资本市场并购交易异常活跃。据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一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204起,其中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85起,共涉及交易金额316.37亿美元,同比大幅提高88.4%,环比涨幅更是高达177%,创中国并购市场单季并购总额新高。
对不少企业而言,实现产业转型、创新商业模式、赢得市场竞争空间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并购重组渠道实现产业横向与纵向整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安青松近期表示,目前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并购有望成为今年资本市场的突出主题。在安青松看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挑战,并购重组或成为必由之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创新,比如目前传统的商业企业要向电商进行转型,多数是通过并购渠道来实现的。
经济回暖有望延续投资仍需政策引导
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投资热潮,对宏观经济而言似乎孕育了一个积极信号。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认为,企业投资领域活动频繁,有望在短期内提升经济景气度,二季度经济会出现上行态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宏观经济低迷的现状下自主性选择投入一些行业或领域,这类的投资一旦落到实处就会形成订单,拉动从上游基础设施到下游用工、消费品的需求,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关键是要鉴别企业的投资项目是否有效率,投资项目是否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不过,不少企业涉及的项目往往关乎上市公司自身主营业务转型、商业模式转换以及产业链条整合等战略问题,投资项目的成败也关乎公司生死存亡。业内人士认为,盲目立项、产业整合能力不强、内部治理矛盾等问题是造成目前企业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投资效益欠佳的主要原因,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投资能力。
例如,上市公司以并购重组方式投资产业,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购绩效下滑使原本产业转型突围的投资项目反而成为拖累企业竞争能力的包袱。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的一年中,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一般会有所下降。其中,净利率的平均值由并购前的13.1%下降到并购当年的13%,一年后再度下降至11.1%;而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同样如此,由并购前的13.1%降至11.7%,再降至并购后一年的10.7%。
在陆磊看来,合理引导微观投资、减少企业无效投资关键是需要综合动用宏观和微观的政策工具,防止企业因投资项目而出现负债率过高引发金融层面不稳定。
为正确引导企业并购投资,避免出现“过剩”投资,专家建议,可以由政府出资设立并购产业基金,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很多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经营困难,发起并购的能力较弱,但并购时机难得,通过若干产业并购基金的设立,可以适度增加杠杆作用,市场化地参与行业并购整合。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减少对企业并购的干预、跨境并购审批,提高并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