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险资金三年来首次增持地产股

2013年05月11日 07:52   来源:广州日报   

地产销售有望出现季节性恢复。CFP图

  成交或季节性恢复 有利估值修复

  经过了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很多投资者都担心上市房企资金状况,甚至对企业分红也产生担忧。不过,从年报数据看,A股上市房企依然比较慷慨,业绩可圈可点,被保险资金增持。而从港股方面来看,地产股中高息股票也颇受资金热捧。

  业内人士表示,鉴于未来地产销售可能出现季节性恢复,将有利于地产股估值修复。

  文/记者张忠安、潘彧

  从年报数据看,A股上市房企依然比较慷慨,81家公司2012年派现126亿元,其中,万科A和保利地产均超过10亿元。

  A股港股房企慷慨派现

  根据同花顺ifinD系统,在122家上市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去年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5.0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公司都选择以现金的形式回报股东。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22家上市房企中,有81家公司累计向股东派发现金126.48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19.83%。

  其中,龙头万科A股东持有的每股股票将获得0.18元的红利,合计为19.79亿元,保利地产派发0.23元,合计派发现金16.56亿元。

  而在港股中,高派息的地产股也出现被资金热捧的状况。昨日,领汇(823)、越秀房托(405)及置富产业(778)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且年初至今已经有一到三成的涨幅。而这些股票均是有高息派发入账。

  瑞信中小型股票区域证券董事刘绍文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市场资金一直追捧高息股,不少息率稳定的股份,其表现已相当不俗。

  机构看好地产股估值修复

  虽然近期大盘表现较弱,但地产股依然可圈可点,而且今年一季度机构比较看好。业内人士表示,鉴于未来地产销售可能出现季节性恢复,将有利于地产股估值修复。

  从保险机构今年一季度对主要行业的态度来看,房地产股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进入前三,持仓市值由去年四季度的第六名上升至2013年第一季度的第三名。被持股的该类上市公司有15家,持仓市值为85.63亿元,比去年四季度增加6.54亿元,增加幅度为8.27%,对比大盘跌幅呈增持迹象。

  而在港股方面,外资大行也依然保持对内房股的信心。瑞士信贷称,其对内地多个城市的实地调查显示,房地产销售依然强劲,尤其在五一假日期间,并将继续维持对世茂房地产(00813.HK)、方兴地产(00817.HK)、华润置地等跑赢大盘的看法。

  而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表示,维持给予中资地产股“稳定”的评级不变,预计未来12个月内地住宅地产销售将同比增长10%。摩根士丹利在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列出了12只建议增持的股份,其中内房股华润置地是入选的内房股。

  中投证券分析师李少明表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5、6 月季节性推盘增加,成交下滑幅度有限。且经济弱复苏背景下行业政策环境将较预期宽松,有利于优质公司价值修复持续反弹,仍看好全国性龙头招、保、万及优秀区域公司城建、华夏幸福、首开股份、中南建设等,资源加速释放且处在经营拐点的泛海建设也值得关注。

  链接:内房高息点心债受捧

  高息股票受捧,高息债券更是炙手可热。今年来,多家内地房企为寻求低成本融资通道,在香港发债,由于利息较高,受到资金热捧。

  5月初,有消息人士透露,正发行3年期点心债(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的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03900.HK,绿城中国)由于获得热烈认购,已把指导息率下调至5.625%~5.875%,远低于约6%的初步指导息率。该批债券的认购额已超过100亿元。

  而4月份,佳兆业在港发行了18亿元人民币的三年期点心债,息率为6.875%,录得220亿元的认购规模,超购倍数达到11.2倍。

  此后,新城发展与金轮天地前后发行3年期点心债,新城发展获得4.3倍超额认购,金轮天地的票面息率甚至达到11.25%,成为点心债市场上最高票息的新债,并获得2.5倍的超额认购。


(责任编辑:蒋诗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