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提出要稳步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可能进一步对商业银行构成盈利与风险压力,导致存贷利差急剧收窄,进而影响银行利息收入增速。面对主营业务利润增速的减缓,商业银行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综合化经营下混业模式再现。
在资产管理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分业经营风险渐现,市场需求混业回归,是继续坚守分业,还是大刀阔斧改革走向混业,正在成为我国推进金融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金融混业模式再现
在深层次推进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实践中具有吸引力和优越性的一种选择
不久前,北京银行发起设立的中加基金公司获得证监会批准成立,标志着国内商业银行系基金公司时隔5年再次破茧。此前,建设银行也发起成立保险公司,在银行业务外同时经营信托、基金、保险、债券、外汇产品等项目。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也在探索通过跨行业投资其他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化经营。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突破分业经营业务模式的局限,在业务上相互融合、渗透与交叉,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就是全球规模最庞大、利润丰厚的“金融超市”,其资产超过1.5万亿美元,全球雇员达27万余名,在100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为企业、机构和超过两亿的消费者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对这种塑造出无数块“金字招牌”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我国相关行业并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曾实施混业经营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甚至部分国家职能部门,都通过全资或参股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参与证券和投资业。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不仅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而且加大了金融监管、宏观调控的难度。
1993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对银行、保险、证券提出了分业经营的要求,1995年对银行、保险、证券分别立法,国内金融市场从混业状态走向了分业经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金融业的日趋繁荣,以及国际混业经营潮流的推动,2012年以来证监会连续出台了有利于机构混业经营的多项措施,不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展综合化业务,国内金融领域混业经营迹象再次出现。
根据建行日前发布的年报显示,其综合化经营的框架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共拥有境内外8家经营性子公司和22家村镇银行,经营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资银行以及专业化银行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中国平安保险也启动综合金融战略,建立“一拖四”的股权结构,通过旗下控股的9个子公司,拥有了包括保险、信托、证券、银行在内的多张金融牌照。此外,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等非银行机构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发展时机是否已到
不少专家认为是市场需求催生了混业经营的回归,全球经济形势又加速了中国向大资产格局迈进
“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经济持续高增长,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并积聚了巨额的财富,由此催生了巨大的资产管理需求,形成了快速增长的资产管理市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机构均参与其中。”建行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
民生银行发布的《2012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显示,到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士人数将接近200万,超高净值人士数量也将达到13万,这意味着仅超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13万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天龙分析认为,客户对金融商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形成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促使金融机构去开发主业以外的其他产品,通过跑马圈地占领市场份额,造成业务上的重合。但真正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在分业经营的状态下还不能实现。
同时,分业经营的风险也开始显现。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分业经营制度把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业务范围限制在较狭窄的范围内,金融业的风险比较集中。比如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类资产、其他资产的比例大约是77:3:20。占据主要地位的信贷资产80%左右投向了国有企业,资产结构单一,如果国有企业遭遇经营困境,就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运营之中。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正在不断显现。”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轼表示。就目前全球经济局势来看,相对全球其他经济体来说,中国财富积累速度很快,不少国家为重振经济,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市场流动性过剩,钱多而市场疲软,资金保值需求空前旺盛,这也促使了中国向大资产格局迈进。
将给金融机构带来什么
不仅能提高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业务模式
是继续坚守分业,还是大刀阔斧改革走向混业,对于金融改革的探索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以银行为例,告别依靠高息差的盈利模式,采取混业经营有利于开发新的盈利增长点,提高竞争力,增强经营稳定性。
“混业经营能够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与国外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表示。近年来国际金融巨头逐步进入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等金融领域。由于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国内商业银行所能参与的基金业务只有基金托管和基金代销这种代理业务,并不能和外资银行一样分享基金业的红利。面对外资金融集团的竞争,国内的金融机构仅靠“曲线发展”实现综合经营,显然有些自缚手脚。
黄嵩认为,混业经营不仅能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更加稳定的业务模式。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联合,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倾向于储蓄,商业银行业务利润增加,对投资银行业务的低迷能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当经济繁荣时,储蓄下降,但投资银行业务却能兴起。
大资管时代的来临,从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减少相关限制等多方面,打破了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使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各行业也需要在这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先找准自身的定位,这本身就是金融改革的探索内容。
但目前走向混业经营也存在较多问题。王天龙表示,是否彻底地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还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金融机构自身条件等决定。“毕竟当时实施分业经营,现在来看仍然具有便于监管、便于进行风险控制等优势,因此对于混业经营必须做好研究。”王天龙说。
□观点
“混”而不乱需解两“难”
如何“混”而不“乱”,首要解决的是监管问题。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3家独立的监管机构组成。金融业一旦混业发展,各种跨业界金融产品的出现,以及跨业界金融机构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都会引发由哪家监管机构对其实施监管的问题。在目前情况下走向混业经营,并非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简单的撤并或者调整,而要强调“一行三会”的统一协调。尽管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已建立起三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信息交流制度、经常联系机制等协调机制,但3个监管部门对监管目标、监管标准及监管技术并不一致,需要监管部门在职能和架构上实现突破。
此外,监管问题具体到金融机构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强化风险隔离制度和监控手段的建设,构建跨业风险交叉传染的防火墙。
从建行等机构发展综合化业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金融机构进行跨领域业务创新时,面临的难题还在技术层面和人才培养上。
目前来看,银行实力相对较强,但除了传统业务外,目前更多的是做代销基金、信托等产品,缺乏证券公司相应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后台。而券商以证券交易为主,经营银行、信托、基金里的货币理财产品,缺乏产品的专业服务能力;基金公司缺乏自主运营网络,受银行、券商的限制过大;信托公司则缺乏广泛的产品线。金融机构在新的功能业务“产业化”以及技术、机制、信息系统的支持方面都需要加强,其机构内部业务整合、流程对接、一体化经营等方面仍有待深化。同时,公司业务转型,需要人才队伍建设同步推进,但是人才储备需要过程,这也加大了机构综合化经营的难度。
□延伸阅读
对老百姓来说——
便捷还是风险高
“在金融分业的环境里,一个金融服务的需求者要办理多项业务,如存贷款、买基金、买债券,相对来说会比较麻烦。但如果金融混业,金融服务需求者多样化的需求可以在一家公司里得到满足,会更便捷。”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表示。
通过金融混业,“银行业能更好地按照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与产品。更重要的是,在财富管理业务开展过程中,财富管理团队能够满足机构客户和部分高端个人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
尽管如此,仍有老百姓表示担忧,“如果银行叫嚷着申请证券牌照,券商忙着质押贷款、卖信托产品等等,术业没有专攻,还能为老百姓提供好的服务吗?”
对此,李永森表示,金融混业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混业的前提是“专”,即金融机构本身的各个业务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够考虑混业。
“公司经营模式的过度集中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一旦出现行业性的不景气周期,即使再专业也会出现危机。”李永森表示,对投资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做“一体化”的投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该机构的信誉及市场占有率。
此外,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存在的最大风险就在于金融混业遇到风险时的扩散速度。李永森表示,“如果监管不力或者防火墙设置的不够完善,一旦在一个业务上出现风险,其风险会很快传递到该机构的其他业务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