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除了抢黄金 “中国大妈”还能投资点啥?

2013年05月05日 06: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姚友明 姚湜 潘晔

  “五一”小长假成为“抢金周”“中国大妈叫板华尔街”……自国际金价暴跌以来,来自各方抢购黄金的消息便屡见报端,一下便打破了黄金市场的供需平衡。面对“抢金投资”应“随波逐流”、趋之若鹜还是冷静观望、另择他路?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金店以及投资理财机构,调查“中国大妈”们在抢购黄金之余还能投资点啥。

  购金热:“日购黄金30吨”

  4月中旬,国际金价经历了一次震撼的暴跌,直接从1550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307元/克)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约合人民币261元/克)。金价暴跌直接引发了一场各地购金的热潮:即便是在工作日,前来长春几家大金店“抄底”的顾客也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而这股“购金热潮”在4月中旬就初见端倪,一直延续到今天。

  4月中旬,长春市多家金店投资金条的价格曾一度跌破每克300元,市民购金热情大增,一些金店的货品销售一空。“现在你要买金条,我得给你打欠条了,大概过一周多你才能拿到货。最近金价下挫,投资金条销量增幅非常明显。”长春市宇泰珠宝店经理王冬辉对新华社记者说。

  虽然4月26日国际金价创下年内最大的单日涨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国人“购金热情”,因为恰逢“五一”小长假,所以“黄金周”成了“抢金周”:在长春,多家金店销量同比翻两番到三番,出现多宗百万以上订购大单;在杭州,国际珠宝城比以往提早三个小时“迎候”购金者,应接不暇还要限号;在广州,金店老板形容买家“像是在买白菜一样”;在香港,“五一”小长假期间内地“扫金一族”蜂拥而至,为应付黄金短缺,香港金银业贸易场紧急向伦敦和瑞士金库购入四倍于平时的金条。

  “五一”小长假结束后,一个“中国大妈”击败“华尔街金融大鳄”的段子在网上疯传:经过酝酿造势后,华尔街大鳄们终于出手做空黄金,不料半路却杀出一群“中国大妈”,瞬间豪掷千亿人民币,10天内“狂扫”300吨黄金。华尔街投多少大妈们就买多少,最终,华尔街大鳄之一——高盛银行放弃了做空黄金的计划,中国大妈赢了!

  投资难:“‘抢金’多为保障谋”

  “黄金价格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抄底’投资存在风险,建议谨慎购买。”在金价大幅下调之后,不少专家就曾向消费者提出了类似建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大妈”并没有遵从。

  “由于市场赚钱效应缺失、政策调控等原因,在股票、房地产等现有的主要可投资渠道中,普通投资者目前较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中信建投证券公司的投资顾问白夏说,“而黄金作为避险和保值的第一选择,又经历了2009年以来的一波快速上涨,这就加重了老百姓对黄金长期以来的喜好情结,引发了抢金热潮。”

  与白夏的分析相似,王冬辉也向记者表示,在她店里购买黄金的顾客基本出于两种心态,“一方面他们觉得银行存款利率低、炒股又有风险、通货膨胀率也高,所以干脆买黄金保值;另一方面可能他们本身就想买金首饰,现在花同样的钱能买更多、更大克数的首饰,大家觉得特别划算,于是口口相传,也加速了黄金销售。”

  在黄金价格出现回调时,白夏认为消费者是可以适当配置一些实物黄金的,不过她同时提醒投资者,商场的黄金首饰主要作用是针对装饰型需求,如果是想作为资产配置和投资的话,应选择实物黄金,如金条、金币等。“在变现、流通方面,实物黄金的灵活度要比股票和基金低很多,如果在投资黄金时忽视这些,就会给资金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她说。

  专家谈:多管齐下方可实现理性投资

  “当家庭主妇在菜市场讨论股票问题的时候,大萧条可能就已为期不远,对于黄金问题,可能也是这样。”有业内人士指出,“散兵游勇”式的“中国大妈”不可能在与华尔街“争斗”时处于上风,“中国大妈”买入的黄金量不仅根本无法从根基上撼动整个金市,而且还可能因跟风成为“博傻者”,“想要保障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实际上能不能打赢华尔街并不是面对此次‘抢金潮’时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引导老百姓,让他们多元、理性地进行投资,”白夏说,“金价是继续扭转向上,还是虚晃一枪后继续下跌,这还有待观察。但百姓强烈的投资欲望和目前有限投资渠道之间的矛盾,却是我们透过‘黄金抢购潮’应看到的问题。”

  白夏建议投资黄金的散户应掌握一些与K线图有关的知识,这样能结合国际黄金的价格、通过趋势线或技术指标等工具寻找合适的价位。“而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般会提前反映经济发展的情况。去年以来,国际股市均出现了一定上涨,尤其是美国股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货币流向美国市场,美元中长期走强的可能较大,从资产配置角度说,投资者也可以适当换购一些美元,作为中长期投资的一个配置。”她说。

  白夏向记者表示,在刚刚过去的小长假中,一些人选择节假日仍计息的现金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也获得了一份可观的收益,“从风险、流通等方面考虑,一些市场表现良好的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也可作为投资者不错的选择。”(记者姚友明、姚湜、潘晔)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