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监管机构75%存贷比监管红线的要求,每到季末最后几天,银行存款量便迅速飙升,月初又急速回落。由于银行这一特殊业务需要,银行普遍采用主动调整银行表内、表外业务规模,增加保证金存款等方式缓解存款不足,银行承兑汇票成为腾挪信贷额度的重要工具。
通过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将原本属于表内信贷业务的额度,巧妙转到表外负债中,票据贴现资金又相当于开票行的信贷资金,这使得银行整体的授信额度实际并没有收紧。
“通过这种承兑业务,银行一方面可以获得手续费,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内部考核要求。这类中间业务不计入银行的存贷比,同时也不计入银行的贷款指标,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扩大与增长。”上海财经大学奚君羊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票据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游离在银行之外的一种融资活动。”
规模甚大
贴现承兑汇票首季增6704亿
银行业表外融资业务(泛指银行提供的除表内贷款以外的融资业务)近年来发展迅猛,影子银行的风险敞口也随之不断放大。中金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当其冲是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负债方主要包括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4.5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7万亿元)。
所谓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由出票人签发,银行承诺按照约定期限向收款人无条件兑付票据。它是企业之间贸易往来的结算工具,期限最长为6个月。银行开票过程中要求出票人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常为30%左右,银行亦可根据出票人信用状况上下浮动。
据了解,未贴现的银票并未进入银行表内,而是在企业之间流通,产生融资规模。它的规模增长,一方面表明企业的流动性紧张,对资金需求度增加;另一方面更是显示出银行信贷额度紧张,通过开具票据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央行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04亿元,同比多增4381亿元;从结构上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10.9%,同比高4.9%。可以说增长显著,在所有融资渠道中增量绝对值排在第二位,紧随信托贷款之后。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快速增长存在着若干原因。首先,银票有利于不同银行之间调节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同时,银票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金的杠杆率。当企业面临流动性困境,并出现应收账款增加的问题时,银票的使用也会明显上升。这可能表明目前的经济复苏并没有扩展到所有的领域。
风险之忧
三大风险侵蚀银行资产负债表
对于票据业务暴露出的风险,监管层自2010年以来屡屡发出警示。
之前有媒体报道,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内部会议上点明了票据业务的三大风险:部分企业从银行开立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背书给票据中介进行“包装”后套取银行资金,而一些银行受派生存款、中间业务收益以及调控贷款规模等因素影响,盲目草率开票;部分已经由银行贴现的票据通过跨业合作等渠道从银行表内转出,实质由银行理财资金购买;第三个风险是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在违规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式隐藏票据等信贷资产规模,并规避资本监管。
从2009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中可看出,基层银行网点在业务办理中存在“以票引存”、“连环套开”等避开监管的方式,不但影响了存款数据的真实性,造成信用虚增,而且使得大量银行授信通过表外借贷的形式流出。比如,企业缴纳10%保证金,获得100万元承兑汇票后,持票在其他金融机构或者民间贴现后,再以存款形式转入承兑银行再开出票据。更有甚者,在一家银行连环操作,杠杆被乘数级放大。
按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开具须有真实贸易背景,因而出票人需出具交易双方购销合同书和增值税发票。对于银行来讲,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纳入银行对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属于表外业务。
“银行大量办理承兑业务,实际就是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担保。如果承兑业务开展规模比较大,增长比较快,会使得银行的风险放大。因为业务量越大,票据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出现违约,那么就要银行来承担责任。”奚君羊指出,承兑业务不直接构成银行资产负债的变化,风险有隐蔽性,银行控制风险比较多的是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的。这就可能使其游离在银行内部风险监控系统以及监管部门监管范围之外。
监管要诀
既要控信贷量也要堵制度漏洞
奚君羊坦言:“现有货币政策对银行的信贷扩张具有一定的限制,包括信贷额度以及存贷比等,都有一些指标,而承兑业务没有指标性,但是事实上对于银行资产有间接的影响,一旦票据出现违约,银行肯定要用自有资产来填补缺口。”
表外业务沉疴多年,监管系统一再完善却也无法完全掌控。“这只是银行提供的一种中间业务,没有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对这种业务要监管就要确定一个标准,尤其是业务量要限制在什么范围之内,这是很难的。其次,对承兑汇票的风险以及对于银行的影响的认定较困难,票据的风险是与开票人的信用状况紧密联系的,开票企业的信用状况千差万别,而且许多企业没有经过评级。”奚君羊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
“监管部门要对票据的交易状况进行跟踪和把握。银行现在承兑了多少票据?发行票据的企业信用状况如何?虽然从技术上说,确定标准有一定的难度,但监管部门对于风险的范围要有大致的确定,提供决策依据。”在奚君羊看来,监管部门仍有事可做,“最好能够开发有效的预警系统,对银行的票据业务要有一些基本的标准、指标、原则、条件,如果银行票据业务达到红线,就要对银行提出预警防范,避免这方面风险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