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火如荼到热情大降 短期理财基金遭遇成长烦恼

2013年04月10日 08:45   来源:中国证券网   

  去年刚推出时如火如荼的短期理财基金,正在不断降温,不仅首募规模大幅下降,原有份额也遭遇净赎回;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在货币基金T+0等创新产品接连推出的背景下,短期理财基金缺乏高收益和实质性的创新,目前正在遭遇市场的考验

  再有一个月,就是短期理财基金正式诞生一周年。记者统计发现,去年发行时如火如荼的短期理财基金,正在不停降温,不仅新发基金首募规模下降,原有基金份额也遭遇持续净赎回的尴尬,加上近期发展迅猛的货基T+0创新产品。推出尚不足一年的短期理财基金,正在面临成长的烦恼。

  热情逐渐降温

  去年5月9日,高擎创新旗帜的汇添富理财30天债券基金和华安月月鑫短期理财债券基金横空出世,两只合计募集规模超过400亿元,其中前者募集240多亿元,后者募集180多亿元。随后,有着良好渠道优势的工银瑞信7天理财基金,首募规模接近400亿元,创下近几年来首募规模的新高。

  不过,最近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刚推出来时如火如荼的短期理财基金,正在不断降温,不仅首募规模大幅下降,原有份额也遭遇净赎回。

  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中上旬成立的短期理财基金中,多只募集规模不足50亿元,其中部分产品募集规模不足10亿元,其中今年3月13日成立的交银理财60天基金,最新规模甚至不足8亿元;长城岁岁金理财基金,最新规模甚至只有5.75亿元。甚至一些银行系基金,在销售渠道具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募集规模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今年1月底成立的中银理财30天基金,最新规模仅有30亿元;建信双月安心基金,其规模也仅有50亿元出头。

  而去年募集规模惊人的短期理财基金,正在面临不断赎回、规模不断下降的尴尬状态。

  以汇添富理财30天债券B为例,2012年5月9日发售,首募规模为29亿元,到了6月30日,份额增加到40亿元;但在第三季度,就遭遇大幅赎回,三季度末份额减少到不足24亿元,去年年底再度减少到21.5亿元;该基金A类份额,去年首募是为215亿元,但是到了去年年底,份额就降为45.6亿元。光大添天利理财B基金,去年6月19日成立时规模为1.9亿份,到年底就降为4584万元。

  面临市场考验

  短期理财基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降低,主要原因是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收益率不占优势;而和同样低门槛的货币基金相比,流动性不佳,投资者不能随时赎回。业内人士表示,长期来看,在货币基金T+0等创新产品接连推出的背景下,短期理财基金缺乏高收益和实质性的创新,目前正在遭遇市场的考验。

  统计数据显示,短期理财基金的收益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成立于去年5月9日的两只短期理财基金,截至4月8日,自成立以来收益率最高的汇添富理财30天债券B,其总回报只有3.55%,A类份额为3.28%;而华安月月鑫短期理财债券B收益率只有2.76,A类份额为2.59%。而在可统计才短期理财产品中,最近六个月总回报最高的只有2.11%,最低的只有1.44%,和货币基金的收益差不多。收益率不高,在去年年底开始的阶段性反弹行情中,权益类产品拥有巨大的优势,投资者对短期理财基金的热情降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和货币基金相比,短期理财基金产品受流动性限制,投资者不能随时赎回,只能在每个运作期到期日提出赎回申请,如果在当期运作期到期日未申请赎回,则自该运作期到期日下一工作日起该基金份额进入下一个运作期,即使提交申请,也不能在当天收到现金,流动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以牺牲流动性的代价来换取增加不多的收益,根本无法吸引投资者。

  如果以流动性为代价,完全可以选择收益率更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根据期限不同,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一般可以达到4%以上,在资金紧张时期,甚至可以超过5.5%,并且其安全性也较好,很少发生不能兑付预期收益率的情况,其高收益足以让短期理财基金相形见绌。

  最后,近期推出的货币T+0创新产品的推出,使得货币基金的流动性更好,把很多短期理财基金的客户拉走。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推出的短期理财基金产品,抓住了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板,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门槛,并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流动性,但是和目前的货基创新产品相比,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在收益率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推出不到一年的短期理财基金,正在面临市场考验。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