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限奶令"满月效果显现 香港奶粉价跌部分店铺关门

2013年04月07日 09:43   来源:李磊工作室   谢惠茜

  香港的“限奶令”已满月,威力显现。香港奶粉市场回复理性,水客军团遭遇“滑铁卢”,香港奶粉纷纷打出“优惠牌”。记者近日还从多位香港居民处获悉,部分位于上水、粉岭新开张的奶粉店,支付不起高昂的房租已纷纷倒闭,真正是被“限奶令”限住了。

  在专业水客谋求转行之际,另一种生态随着滋生——“兼职水客”大量出现。有网民甚至发起“随手带奶粉”的行动,呼吁游客过关时都可随手买两罐奶粉,出关即卖掉,以解决内地儿童的奶粉之需。

  香港:部分奶粉店因滞销关门

  自“限奶令”实施之初,曾经水客和奶粉最为聚集的上水、粉岭等地,各零售点奶粉销量开始急速下滑,有的店铺销售业绩跌了近八成。记者4日走访多家位于上水的奶粉店,发现货源均十分充足,部分店铺门口还堆积着成箱奶粉。每家奶粉店货架上,一边贴着“限奶令”的内容,一边打着价格优惠促销的口号。而每种奶粉的价格几乎都下跌20~30港元左右。“‘限奶令’出来后,香港的奶粉现在多是210~220港元一罐,而以前则是260~270港元一罐。”一位老板表示。

  有香港居民向记者透露,前阵子因奶粉生意红火而新张的奶粉店,如今多因无法支付高昂房租纷纷关门。“上水的房租,约100平方米的店铺一个月需要支付十几二十万港元。之前奶粉生意红火时,卖奶粉很好赚,虽房价高,但很多人还是跑来这里开店,结果限令一出,他们的奶粉都卖不出去,也就没办法交房租,只好‘执笠’了。”据他所知,因“限令”倒闭的奶粉店便有四五间,“还有更多的马上就要倒闭,或者正在谋求转型。”

  内地:网友发起“随手带奶粉”行动

  “限奶令”的实施,导致职业水客大量锐减。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手带奶粉,转手即赚40元”便在这种形势之下出现,并迅速成为近两日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记者昨日再次来到罗湖口岸,发现那里摆摊收奶粉的生意确实红火。只要留心,便可发现有不下十个推着小推车的奶粉收货商,在罗湖口岸处等候。据现场观察,罗湖汽车站对面广场的奶粉收购档最为集中,有近十档;进入广场地下一层,也有三四档在收购奶粉。记者带了两罐惠氏金装爱儿乐,很快便在这些小档出手,每罐赚了45元。

  这些收货商透露,“限奶令”并不能真正截断内地的“奶粉流”。“限令出来后,我们以往收奶粉请水客集中带货,现在随便一个旅客买两罐奶粉,到口岸就可以卖掉,没有任何风险,还赚一程路费。等于人人都可做水客。”同样的还有在上水站内外,不时有水货商站在大批奶粉旁边,向往来的游客询问,是否能带两罐奶粉去深圳,过关即给人工费,让游客成为“临时水客团”。

  甚至还有网友发起 “随手带奶粉解救缺奶儿童”行动。网友“闻磊”表示:建议所有去香港的内地人,随手买两罐奶粉,过关后卖掉。深圳海关3日曾公开表示,旅客随手带奶粉过关的行为,并未违反深港双方的相关规定,且目的难以确认,难以进行定性和制止。

  记者发现,网友们对于水客见招拆招的办法大多抱正面态度,有网友呼吁在福田口岸等关口,也应设有这样的“档口”。但也有网友对“临时水客团”的操作风险提出担忧。

  声音:建议放松奶粉限令

  与内地居民反对“限奶令”声音相似的是,部分香港居民也对“限奶令”持反对意见。

  家住大埔墟的周先生向记者表示,“限奶令”的出台是为了保障香港宝宝的奶粉需要,“但如今‘限奶令’实施一个月下来,香港宝宝的需求都已经满足了,为了内地宝宝的需要,我觉得是时候可适当放开或放宽这个政策。”

  他还表示,可在每个区设置几个只面向香港父母的奶粉“指定供应点”,其他奶粉店和药店向内地居民开放。这样既可保障香港居民的需要,也可保障内地居民的需要。

  广东晟典律师事务所律师甘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无论从香港还是内地的法律来看,“随手带奶粉”这一行为都不违法。国家应进一步降低进口奶粉的关税,既可让国人得益,也能促使国内奶企在竞争中改进。


(责任编辑:蒋诗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