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一场信任度的较量 国产奶粉逆境重生

2013年03月07日 0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谁在妖魔化国产奶粉?

  ■胡潇滢

  今年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一个是不断上涨的楼市价格,还有一个就是洋奶粉限购与国内乳企生存的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奶粉成为了育婴妈妈们的首要选择,不吃配方奶粉的宝宝似乎就无法健康成长,按照现在人们对奶粉的依赖,实在无法想象曾经没有奶粉时人们是如何哺育下一代的。正是由于对奶粉的庞大需求量,婴幼儿奶粉成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产业,而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度,国内的乳企在这庞大产业中并未获得最大的收益。

  由于此前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影响,国内奶粉的信任度降到了低点,国人开始在国外抢购奶粉,包括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都出现抢购奶粉的国人身影,并且一度导致超市货架上的奶粉断货,新西兰等地政府不得不采取限购的措施,才能保证当地居民买到奶粉。这次奶粉再度进入公众视野,由于香港出了法律,限制大陆游客购买奶粉,对于这一限购令,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是国人疯狂采购海外奶粉却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两会上,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说“关于奶粉的问题,我看到国家质检总局一个数字说,我们内地的奶粉99%是符合质量标准的。现在的问题是,群众对奶粉符合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此话一说,各种评论踏至而来,甚至包括崔永元在内的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一数字。

  国产奶粉似乎已被妖魔化,此前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之深远恐怕很少有人能预料得到。其实奶粉的生产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只需要凭良心做产业便能取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不久前,恒天然集团部分批次乳制品被曝出含双氰胺残留后,新西兰奶粉销量出现短期的大幅下滑,但是随后不久,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宽容,而三聚氰胺的阴霾却始终挥之不去,追根究底,是消费者对于诚信的判断和选择,国内乳企无需责怪消费者盲目“崇洋媚外”,诚信的建立固然困难,诚信的摧毁却是在朝夕之间。

  国产奶粉固然曾经出现过问题,然而却并非一无是处,妖魔化国产奶粉其实仅仅是因为国内乳企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如何重塑信任,是国产乳企的当务之急。然而,社会舆论在热议国产奶粉与洋奶粉的同时,内地乳制品行业的巨头们却鲜见反思,集体表现出可耻的沉默。

  笔者认为,信息公开和良心生产是国内乳业需要妥善解决的当务之急。整个行业都应围绕这一工作重点施行相应策略。就乳品企业而言,千万不能再出现牛奶质量安全事件,必须诚心地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乳品产业发展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不能一味讲究发展速度而不重视发展质量。最后,国内企业应该有“内忧外患”的意识,不能指望跑到国外去投资办厂、抢奶源和100%原装进口等逃避国内的行业危机。同时,企业还要解决平衡发展的问题。中国的可耕土地资源较少,这决定了中国奶牛养殖业必须以实行布局合理化为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牧草饲料的有效供应而不使其他地区的饲料资源被浪费。

  重新建立投资者的信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国内乳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坚持诚信经营,良心做事业,总有一天能在国内市场获得“重生”。

  编者按:洋奶粉的热销,已让国产奶粉难望其项背。据悉,目前国内八成的高端奶粉市场被外资品牌占领,国产奶粉近年来份额相对萎缩。其实,洋奶粉也并非没有质量问题,但奇怪的是,即使问题重重,洋奶粉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却一路走高,身价甚至一季度一涨,每次涨幅平均在一成以上。

  其实,近几年,国内奶制品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奶粉中的营养成分也越来越科学,在某些方面,国产奶粉已不逊于进口奶粉,那么,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国内乳企亟须重塑消费者信心,做有良心的企业,国产乳品企业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耐性和时间,才有可能收复失地。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