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等有钱再买保险?辛苦为孩子攒钱上学?

2013年01月29日 09:12   来源:齐鲁晚报   

  在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和经济周期密不可分。把握财富在经济周期中的转换可谓投资理财的核心与关键。

  2007年是基金的大牛市,投资者一哄而上竞相购买的情形历历在目,却没有关注它的风险,以至于今天更是“谈基色变”。生活中不乏还有一部分人,为了规避所有的投资风险,索性将资产全部投资安全的产品,如存款,殊不知这样也存在着负利率的风险。资金投向单一的领域做任何一种投资,一旦发生投资风险,财务危机随之产生。兼顾收益与风险来构建一个高效的投资组合,以此获得稳定收益,就必须要有专业理财规划,而作为投资者,我们日常也要掌握一些理财的基本要领与方法。

  保险需求分析

  A、工薪阶层靠工资挣钱,而工资却没有太大变化的人。很多人每日朝九晚五,卖力工作,偶尔出游,很少娱乐。累了半天,却发现攒不到什么钱。没有充分认识通货膨胀和不知道如何应对。买保险觉得实在挤不出闲钱来,等有钱再买保险。

  B、中产阶级,别人羡慕高额的“五险一金”,工资收入不菲。目前生活很安逸,他们觉得单位有社会医疗保险、购买商业保险是浪费,还是存在银行指望定期存款涨点利息。

  C、高资产的客户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人物,赚的钱不停地投入投入再投入,来扩大自己的投资规模。生意永远需要钱,赚钱是第一位。即使生活中发生意外和疾病,赚的钱足够应付,他们认为保险是多余的。

  保险建议

  购买适当的人寿保险,并附加意外伤害险,做好家庭资产的防火墙;购买重疾医疗保险,如工银安盛御立方重疾保险产品,双重给付,生病时可提前给付大额医疗费用;购买养老保险,退休后作为养老金的补充,提高退休生活品质,安享晚年,推荐工银安盛金品全方位养老保险。

  子女教育金分析

  A、“死”存钱的人。这类人守着通货膨胀前的“旧钱”,却需要到“通货膨胀”之后来花,10多年辛辛苦苦积攒孩子上学的钱。此时,他们发现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发生了严重的贬值,这正是通胀从中作怪的结果。

  B、不善于“借钱”的人。结婚-买房-育子-买车-大学-出国。子女教育没有时间弹性,18年中每一项大笔的开支,在随时随地发生。18年后面对巨额教育费支出,感觉力不从心,出国教育更是“望洋兴叹”。

  子女教育金建议

  情形一:假如两个人去买房,一个付全款,另一个首付20%,借了80%。此时,通货膨胀发生了,房价上涨了100%。付全款的人资产相应增加了100%。而那个首付20%的人呢?资产则增加了100%÷20%=500%。“会”借钱的人资产增值的速度,是“不会”借钱人资产增值速度的五倍。

  情形二:假如两个人购车,20万元的车款。一个付全款。另一个办理3年期工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3年*手续费3477(年/元)=20860元。自有资金20万元,投资10万元1年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4.6%-5%,3年收益约14000元;5万元投资债券型基金,预期年化收益5%,3年收益约7500元;5万元投资股票型基金,预期年化收益8%。3年收益约12000元。20万元自有资金通过投资组合3年投资总收益约在33500元,3年扣除手续费,共收益约1.5万元。

  家庭债务支出的合理比例就控制在家庭总收入的50%之内是安全的,投资者完全可以用积攒的钱做投资理财,获得较高收益,尽快积攒子女教育金。

  一般来说,距离您子女的教育目标实现时间越远,则您可以选择风险越高的投资工具;比如: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反之,距离您子女的教育目标实现时间越近,则您应该更多选择风险越低的投资工具。

  理财师总结建议

  不管是积攒子女教育金还是养老规划,作为投资者要养成日常良好的记账习惯。每月将自己的薪酬收入列一个支出计划表,把满足必要支出后的部分节余用来定投基金,定投的扣款日即为发工资的后一日,从而强制使自己做好储蓄。从2013年开始您就每月投入500元,到2014年增加到1500元,再往后随着工资增长情况,逐步将定投金额上升到每月2000元或3000元。长期下来,您会发现,手里节约的闲钱,升值越来越快,资产积累也越来越多。

  理财是一种全面的人生规划,生活中每一个年龄段设定理财目标,然后按你目前的资产状况、收入水平、家庭情况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确定合理的理财与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教育规划、养老规划、投资规划、风险管理规划、税务规划、遗产规划等。这样的话,可以保证整个人生稳定的生活质量,老而无忧,从而达到创造财富、保存财富与转移财富的人生理财目标。 

  金融理财标委会AFP持证人,经济师。20年的银行从业经验,具有深厚的经济理论功底和投资经验。擅长控制不同客户风险,进行家庭理财规划,合理配置家庭资产。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