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记者观察:城商行“小微贷”陷困局

2013年01月28日 09:04   来源:   

  虽然城商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贷款规模在不断增加,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种类也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目前还是难以满足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小微企业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城商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但受制于小微企业在成本、风控方面等原因,以及城商行自身的规模因素,小微企业融资难依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虽然城商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贷款规模在不断增加,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种类也在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目前还是难以满足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小微企业的需求。”近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亟需接轨机制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看来,“小微企业是经济稳定的底盘。”不过,这个如此重要的群体总是难逃“融资难”问题。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风险普遍偏高,有些企业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很不规范,甚至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这些方面的缺陷很难符合银行贷款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全民创业’的热情下,小微企业遍地开花,整个群体资金需求量很大,而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了缺口存在。”赵锡军说。

  当然,城商行自身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赵锡军指出,城商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并不是主力,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总的资金规模、信贷规模与大型银行相比占比太低,大量的信贷还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掌握中,由此导致城商行掌握的资源有限;其次,从资金的来源来讲,因受地域所限,城商行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区、本城市,资金来源不充分,而来源受限,则使用受限;另外,城商行的资本扩张能力也有限,大多城商行都是由城市信用社转制规范以后建立,股东的来源多元化,资本金的来源受各种条件限制,并不特别充分。普遍来讲,资本充足率不高,受其约束,贷款能力也受影响。

  “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缺乏一个桥梁,能够把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有效地与城商行的现有机制接轨。”赵锡军指出,城商行和小微企业之间还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地。怎样来帮助小微企业建立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地方性的集合平台,将信息归集,与银行贷款平台相衔接,是目前最主要的一个挑战。

  寻找潜在优秀客户

  面对目前的局面,银行需要有效地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潜在的优秀客户。赵锡军表示,在挖掘客户方面,立足当地的城商行比大型银行更有优势。大型银行的贷款权比较集中,分支机构不一定有放贷的权利,而城商行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客户、抓住客户,与当地客户有更加直接和容易的联系。“首先要在创业群体中找到潜在的优质客户,然后针对这部分客户开展相应的业务,并开发出对口的服务和产品,而不是盲目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则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从城商行的发展轨迹来看,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城商行的客户定位就可能从小微企业逐步转向大企业客户,而这就会背离城商行原先主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初衷。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应多发展债券市场,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通过资本市场专业化的投资来募集资金,自我承担风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接受采访时表示,银行还应完善风控制度,加强制度创新能力,同时吸收国外经验,让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形成利益链,降低坏账风险,使小微贷款真正成为银行的“吸金石”。

  赵锡军还强调,化解问题更多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作为。政府有发展当地经济的责任,包括为当地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的职责。既然要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就需要政府提供相配套的专业服务,帮助企业达到贷款标准。

  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此前也表示,希望政府监管部门在目前的税收优惠之外,能够加大力度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政府以及协会要对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辅导规划,这样才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小微企业金融债的发行条件卡住不少银行,如果适当降低门槛,发行仍有提速空间。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