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量化宽松无助经济复苏 将引发新一轮通胀

2013年01月24日 09:11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日本央行连续几个月多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一方面是因为欧美相继推出“无限量版”量化宽松政策后,日元持续走高迫使日本不得不采取的反击措施,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刺激正在走弱的日本经济。

  量化宽松政策能够刺激日本经济复苏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

  日本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而非流动性不足。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日本企业不愿意扩大投资和生产。由于日本政府要提高消费税税率,对未来充满不安的日本人也不愿意消费。由于日本民众对经济前景普遍感到不安,企业投资和国民消费都可能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是量化宽松政策难以改变的。

  日本经济陷入困境,除了受世界经济减速、日元升值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受日本政治的严重拖累。日本政治已经被右翼势力绑架,公然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上演“购买中国钓鱼岛”闹剧、日韩独岛之争、日俄岛屿之争等,严重损害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严重影响了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收益和日本产品的海外市场销售。政治与经济不可分也分不开,不要指望一方面蚕食邻国的主权和领土,一再伤害这些国家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却要从这些国家和人民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显然是日本政客们的一厢情愿。

  长期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需,如果日本政治向右转的趋势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不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构建政治互信以及和谐稳定的双边关系,日本经济前景暗淡趋势将很难根本改变。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不仅难以刺激日本经济,反而会对日本经济复苏、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

  日本出台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给亚太国家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去年由于美国、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各种货币宽松政策之后,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大量国际资本涌入亚州国家股市和汇市,导致这些国家货币大幅升值。日本再次实施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有可能引发亚洲国家相应采取宽松措施,进而导致新一轮的货币贬值浪潮,同时,将引发全球新一轮通货膨胀,给正在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长远来看,日本若持续大幅印钞,日元可能持续贬值,而这也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可能导致日债危机。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日本2012年的债务总额已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37%左右,这高于希腊和意大利的债务水平。2012年惠誉已调降日本主权评级至A+。更为严峻的是,日本在依赖发债的赤字财政中越陷越深,刺激经济以及扩大军备的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但税收来源却越来越少,靠财政支出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很难持久。日本长期靠“新债补旧债”,不仅让债务越滚越大,也让国债总额和国债依存度屡创新高。日本国内外紧张的形势可能使日本债务状况面临极度的不确定性,并不排除债务恶化加速到来的可能性。日本银行业持有的国债最多,日债危机将使得本国银行业陷入困境,银行业危机也将反过来加剧日本经济的通货紧缩,并使其经济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日元贬值也将让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遭遇汇兑损失,也使日本企业进口原料成本增加,使处于困境中的日企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日本来说并非一剂良药。 (石建勋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财经与证券市场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笑雨)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日本5月出口增幅创新高    2013年06月20日
  • ·日本5月再现巨额贸易逆差    2013年06月20日
  • ·日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达4.1%    2013年06月10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