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博主论剑2013:股市走牛or箱体整理?

2013年01月05日 07:35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编者按:在股市中,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大盘向上还是向下跟宏观经济紧密相关,但仍极难预测。即使预测准了,也未必能赚到钱,问题就出在了选择板块和个股上。那么,到底2013年哪些板块存在比较好的投资机会?2013年伊始,本报特约请六位知名网络博主撰文预判2013年的大盘走势,以及他们看好的板块,供读者参考。 

  提前埋伏年报高成长板块

  ■启 明

  2012年已经收官,年报行情也将逐步展开。

  首先,市场强势上涨,趋势成立。这轮行情走到目前出现了四渡赤水的情形,2132点是2012年上半年的最低点。下半年围绕这个点反复的震荡,最终市场从1949点出发,到目前的上涨我们认为是一轮较为强势的上涨。两个因素是市场的关键,一个是海外市场的比较效应,银行股相对较低,引发了QFII的大幅抄底,所以银行是这轮行情的领头羊。其次是城镇化的预期,房地产、水泥、建材等板块呈现了加速上涨的走势。谁会走的更久呢?我们认为这需要从业绩上作分析。

  其次,业绩高成长是市场持续的主线。房地产是这轮行情的一个主要线索,城镇化固然是主线,但是企业业绩实实在在的增长才是关键。数据显示,10月份开发商就已经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11、12月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更是直接利好地产股。可以预见很多地产类上市公司业绩会保持50%以上的增长空间。所以这段时间至少是一季度业绩成长选股的关键时候,提前布局业绩成长的是一种操作模式。

  最后,哪些板块目前业绩成长性较高呢?结合三季报,我们看到房地产业绩增长明显,部分消费电子股,智慧城市受益的安防视频,医药行业的品牌医药股等都有年报业绩高成长的预期。结合技术走势上这些个股一般都在历史新高或者全面新高附近,所以投资者不妨参照基本面和技术面共同做个研究,相信一季度会有很大的收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一些业绩高成长的企业,机构的分析比散户要更加专业和提前,所以这些个股在大盘暴跌的时候也选择坚持,这也是当下市场的主要机构操作的思路之一,只要有业绩的成长,股价对应就会有机会。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两种业绩成长,一种是成长到了顶峰,未来再难达到了,这个时候不是买入,而是卖出的机会;另一种就是增速下滑。

  密切关注“十年蓝筹股”

  ■金牛九段

  2012年6月1日中日开始货币直兑,郎咸平教授撰文指出:在利率没有市场化和民营化之前就对资本项目开放,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圈套。因为国外利率太低,如果我们采纳了这样的建议,华尔街的资本就将席卷中国,拉美金融崩溃那一幕就很可能在中国重演。

  我非常同意郎教授的观点,但同时也认为在金融崩溃之前会有一个资产泡沫产生的过程,恰好可以为A股投资者所用。

  从国际资本市场来看,美元在2012年6月1日出现大幅度震荡,与此同时欧美、新兴市场、亚洲股市分别在此见底回升。由于美元与世界股市存在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国际资金极有可能开始从美元退出,纷纷进入了欧美、新兴市场、亚洲股市。

  奇怪是,我们A股在股指期货的带动下却从6月1日的2373点开始一路震荡下行,直到12月4日跌至1949点才止步,下跌幅度达到了17%。12月4日股指期货反转向上之后,我们的A股也发了疯似的上涨。

  这只有一个解释:国际金融大鳄在我国从6月1日到12月4日通过股指期货作空,诱使A股下跌,进而达到骗取廉价筹码的目的。

  这期间我们注意到,生物制药板块中的有一只医治、预防、检测糖尿病药的生物制药公司的股票却走出了与大盘完全相反的走势,当大盘开始反转之后又率先创出了历史新高。

  该股的基本面或许会使我们明白其中的端倪。由于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导致的直接医疗开支将会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稳定高速增长,而相关制造医治、预防、检测糖尿病药的生物制药公司必将也会有一个确定的稳定高速成长期。这不正是股神巴菲特苦苦寻觅的“蓝筹股”吗?

  主力已经将标杆树立,未来的黑马必将仿效之。

  放眼世界,在经历了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金融风暴洗礼之后,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中国GDP总量将在2025年非常接近于美国或者略微超过美国。显然,到2025年我国的经济持续性增长是确定,完全具有“蓝筹”属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新一届领导人参观《复兴之路》陈列展、“重走南巡路”、“美丽中国”首入报告等等举措中,似乎中国在未来的十年中稳步增长是可以预期的。显然,站到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就是一个大蓝筹股!

  难怪国际金融大鳄丧心病狂地冒犯操纵市场罪的风险,在“钻石底”区域大肆骗取普通投资者手中的溢价筹码。

  绿色、循环经济、低碳、页岩气、智慧城市、靓丽中国、新能源、医药、文化传媒、结构转型等在未来十年间受到政策支持的公司将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业绩确定性快速增长的“十年蓝筹股”。

  新年需换新行情 

 

     ■期子李梅

  2012年末阶段,A股出现了久违的涨势,仅有2012年初的“迎两会+养老入市预期”,及2011年的“文化大繁荣”升浪,可以媲美。全场股民,也出现了久违的普遍乐观。

  上涨的原因,就是12月初提出的,中央经济会议预期,必会带来的回暖期,后又被城镇化的政策接力,使涨势得以延续。之前,还有一个QFII入市与未来对外资开放入市的预期,也是一大主因。这一切,都是在对新届政府未来新政的朦胧预期中产生,这是市场对新政的第一次鼓掌。由此每年传统的元月攻势,提前发动。

  涨势运行近月之后,股指已然切入上方深水区,即此前我一直称之为天堑的上证2200区域。一旦进入此区域,前面一个月的行情特点,就可能全作废了,这是投资者尤其需要注意的。新年行情的新特点,首先是行情的运行阶段,已经进入到了调整期,同前面的单边上升,有质的区别。在此期间,发动本轮行情的主力,会反复不断的、通过冷热门板块的无厘头切换,不断的搜刮跟风盘的已有利润,直至全场成本越抬越高,无利可图为止。且慢,到这里还不为止,而会继续选择——更大力度的清洗。因此,2013新年伊始,行情处于这一阶段时,这一点上投资者需倍加谨慎。

  从技术图形和盘口来看,大盘是自“玛雅日”冲出一顶之后,正式转入调整期;此后,地产带动上证,再度冲高,造成双顶;后市,再三的突破上去,也有可能,但再也不会是多军一厢情愿的、想上哪上哪的走势了,而具备了残酷的调整期运行的新特点。从长期熊市中一路走来的空军,其蕴含的潜力绝不容小视。

  因此,投资者在选股方面,不应随着涨势的扩张放松标准,反而应该愈加缩小包围圈,像本栏一直提倡的,仅关注最新新闻概念股,不失为一个较佳的策略。股指高处不胜寒,主力越向高处挺进、越是深入前期成交密集区,投资者越应反其道而行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场城镇化的运动,也并不能立即就改变股市致熊的十大病因。在合适的条件下,十大旧症,仍有复发的可能。那时,就需政策拿出新的智慧了;那时,才是我们投资者可以再一次放心买入的良机,就像本栏在12月初向往经济会议那样,进场,而不应在政策利多已被市场消化大半之后。

  新年需换新行情,但我们的投资原则永不变,那就是买预期,卖现实,躲离跟风盘的热闹喧嚣,永远与场内有梦想、先觉悟、具爆发力量的资金同在。

  2013年会是平稳过渡年

  ■空空道人

  我认为2013年会是一个平稳过渡年。新的一年股市很可能是一个箱体运行的格局,其空间大致会在2700点和2130点,操作上最好做好波段。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2013年大盘的走势所面临的问题,先看沪指日K线图,见图一:

  2012年底的这波反弹的意义在于将2012年5月初下跌形成的下降通道的突破给予确认(L1线)。从这一点来说,2013年上半年的走势应很难再跌回L1线,由于经济见底与否还要看2013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且3月份要召开重要会议,所以,2013年第一季度稳定走高的概率大。从图一里我们看到,L2和L3两条支撑线将担负起这个重要的任务。再从8月初、9月初和10月底到11月初的三次反弹形成的大箱体来说,未来L3线将是2012年底产生这波反弹的一个分水岭,一旦不幸破掉,要离开等待。从这张图分析,2013年上半年的重要压力位在2330点附近,支撑在2155点一带。从图上看,2013年的走势不会太坏。

  我们再来看沪指的周K线图,见图二:

  2012年的反弹行情遭遇到3478点之后调整形成的一个重要压力线H1的阻力,对于3478点到目前的走势,我们要对其后的反弹里的3067点特别注意一下,该点是个重要的高点,该点宣布了对3478点的突破努力彻底失败,由此也演绎了2年的调整,形成了图二。笔者用三个框将3个重要的时段区分开来,期间形成了H2和H3两条重要的压力线,这两条线,2013年全年都很难突破,其重要的压力点在箭头处,大致在2600-2700点。而2013年的大多数时间可能会在前面两个主要低点2319和2132点之间消磨。从这张图来看,对于2013年不会看的太好。

  综上所述,2013年有希望,但希望不会太大,从对称的角度来说,既然要扭转2012年5月形成的下跌趋势,从左侧到右侧的转换过程,不是简单的拉高能解决的,需要的是时间的消磨,所以,大体上对于2013年的看法就是一个平衡市,操作上最好调好节奏,做好波段为好。

  谁是由熊转牛的最佳投资标的?

  ■凯恩斯

  每天我们都能听到分析师讲:要做右侧交易,不要做左侧交易,因为左侧交易风险大。几年熊市,大部分投资者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殊不知,熊市永远都是悄无声息地死亡,牛市也是一样。所谓右侧交易其实都是K线结果,当你看到了K线,那么右侧交易的最好机会已经错过。

  现在仍然有很多投资者怀疑,股市是否已经反转,是否已经进入右侧交易。我们认为股市正在经历一个由熊转牛的周期,中国经济周期一个新的拐点正在出现。中国经济未来将出现双轮驱动:第一个轮子是消费,第二个轮子是城镇化,未来10年城镇化将带动40万亿投资。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都能直接把大盘从1600点带到3478点,那40万亿会是什么概念?所以有理由认为新一轮的牛市正在酝酿。而由熊转牛的最佳投资标的是具备戴维斯双击的品种。

  股市实现戴维斯双击的要求是:公司产品具备强经济周期和成长的双重属性,即:股市下跌时,因其估值高,会杀估值,业绩低于预期,会杀业绩;而从底部起来时,业绩和估值均会大幅提升,故公司的投资参与超额收益远大于一般的公司。

  十八大提出了新四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从现在反弹的结果看,城镇化是反弹的龙头。主要是城镇化概念的银行和房地产企业价值被低估,所以短期出现了估值修复的行情。从银行整体估值来看,银行还有10-20%的上升空间,目标是到市净率1.5倍左右。但是一旦估值修复行情到了末期,沪指的一浪反弹也会结束,而未来三浪反弹上涨的龙头将是成长性股票。

  从股市的周期来看,具备估值修复和成长的是化工类企业。化工企业里面最有投资价值的是化肥,化肥企业属于新型农业化的新四化之一。化肥产品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从化肥产能来看,目前国内市场氮肥过剩,磷肥均衡,钾肥需要进口。而从价格来看,目前氮肥和钾肥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磷肥主要原料就是磷矿石,国内磷矿石价格在600-800元每吨,国际市场印度在200美元左右。国内比国际价格低一半,主要原因在于磷肥属于限制出口,有很高的关税,导致国内磷肥产能受到限制,所以磷矿石价格比国际市场低。而化肥行业2013年出口关税调整尘埃落定,最终的调整力度高于预期,出口管制明显放松。在国内化肥产能过剩已成常态的背景下,尿素和磷肥出口关税调整受益最为明显。

  从投资的角度分析,磷肥生产企业特别是拥有磷矿的企业最具备投资价值,未来将享受经济复苏销量增长和产品提价的双重利好。而且磷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品种,具备很高的投资价值。

  股市已到否极泰来

  ■荷 叶

  展望2013年,中国股市已到否极泰来,其理由有八。

  一、股市已到否极泰来。从2009年8月开盘,至2012年11月收盘,A股下跌3年4个月,上证综指下跌42.27%,沪深300指数下跌43.01%。如果从2007年10月沪市最高点6124.04算起,A股下跌5年2个月,上证综指下跌67.67%,沪深300指数下跌63.68%。同期,中国经济世界表现最好。进入2012年12月初,国外投资机构开始抄底银行股,中国股市似乎熊市已尽,梦见牛肉香味了。

  二、补涨机会时不我待。中国经济增长全球前茅,世界公认;中国股市跌幅世界垫底,也是事实。中国古老哲学告诉我们,阳极必阴,阴极必阳,中国股市到了阴阳转换的时代。银行股被打到白菜价,完全是被纸老虎吓倒的,价值规律必将恢复其世界公认的20倍市盈率水平。

  三、股市新政翻越雪山。回顾2006-2007年大牛市,其根本动力在于,股改搬走了法人股变流通股这座拦路大山。同样,压在当今股市头上三座大山:融资猛于虎,虚假包装多,退市难。目前,IPO堰塞湖,或被严格审查吓退,或由新三板疏导,或研究优先股新渠等,这只拦路虎已开始退却。更严格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退市新政戏台搭好,只等仙股入席。

  四、经济高速换挡加快。2012年12月18日,标准普尔将希腊长期主权信用一次上调6级,希腊已从破产边缘逐渐稳定;美国经济三季度增长3.1%;中国经济增速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开始恢复高增长阶段。即将到来新的发展征程中,中国这条经济巨龙,步伐将会更加稳健。

  五、A股吸引世界目光。从华尔街精英们对中国股市的高度关注,到巴黎银行巨资买入南京银行,再到最近QFII规模加速膨胀,私募基金审批制度取消,保险资金更大规模放行入市等,中国股市开始门庭若市。

  六、投资大潮即将澎湃。中国M2即将突破100万亿元,居民收入正以约6年翻番的高速增长,巨大的资本洪流冲进股海,那是历史的必然。

  七、金融地产双驾齐驱。未来牛市行情,应该从银行股价值回归开始。其超过三成的指数权重份额,史无前例的行业规模膨胀和高速增长的盈利,必将持续推升股市向上。房地产调控让监管者、地产商和投资者皆大欢喜。房地产历来是拉动经济的灵丹妙药,也是牛市的人气龙头。技术上看,地产股已经二次探底成功。银行股十二月初巨量飙升,反转形态昭然若揭。二龙戏珠将推动市场进入新一轮大牛市。

  八、一团和气夺营拔寨。显然,一轮牛市的到来,不但要有龙头为先锋,还要有更多的板块和个股跟进。伴随着牛市的推进,绝大多数股票盈利自然可期。当然,规律和经验告诉我们,牛市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而股市也不是大盘得道鸡犬升天,而是闻道有先后,价值成长定乾坤。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