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伦守望着老果树
■大红袍皮薄汁多味甜
九龙坡区铜罐驿镇的红桔曾因个大、囊皮薄、味甜、果肉入口化渣、水分多、色泽红润等特点,历史上为清朝贡品,获康熙皇帝御赐“大红袍”的美誉。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大红袍”出口创汇还一度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过大贡献。如今,种植时间长达2000年以上的“大红袍”却成为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品种,在本地难以立足。
辉煌的昔日
小小红桔曾贵为贡品
铜罐驿镇的小小红桔,曾有过无比辉煌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铜罐驿地区出产的大河桔柑因色美味佳,品质优良,久负盛名而被康熙赐名为大红袍。重庆晚报记者在铜罐驿镇大碑村的红桔林,看见一块立于土里的石碑,石碑横刻着“柑橘帮”三个大字,左边竖刻着“咸丰六年”,碑文则是对红桔管理的12条“帮规”。
现年72岁的让可元老人,退休前是原巴县农业局果树站的一名农艺师。据她回忆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铜罐驿属巴县管辖,她是发现石刻见证人之一,“我曾看到过老站长申祥功拓印的碑文,就是清朝时期当地买卖红桔的规矩。”
《巴县志》农桑一章中写道:“西里铜罐驿及附近西彭、陶家、跳磴、石板诸乡,其地多岗陵,宜于桔。接壤皆桔园,多者数千株,少者数百株。团团若荠,弥山蔓谷。”
曾是出口创汇排头兵
据铜罐驿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彭小军称,“大红袍”曾是出口创汇排头兵,远销前苏联及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57年当地出口量就达1560.3吨。
现年73岁,曾在原市农业局当农艺师并负责全市水果生产的张碧德老人也回忆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本地广柑售价是0.7元/公斤,但红桔的售价就达到0.84元/公斤。年过六旬,曾任果园村村支书的杨仕伦称,上世纪60年代,大红袍价格为0.14—0.16元/公斤,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上涨为0.4—0.6元/公斤。在果蔬中,身价最高。
现年58岁的农艺师彭年福还指出,当年80%以上“大红袍”都出口,出口价为0.28元/公斤。
尴尬的现实
最低两毛一斤果农难保本
目前正是本地柑橘盛产期,铜罐驿镇的红桔果农却望着漫山红彤彤的桔子发愁。虽保住了去年0.4—1.4元/公斤的售价,但以目前销售看,今年或将有更多的红桔干在树上或烂到泥土里。本地产红桔为何难以立足?重庆晚报记者走访本地多位铜罐驿红桔的业内人士了解到,果树承包到户后管理零散,品质不一,水果品种日益丰富,红桔优势逐渐萎缩成其目前销售“败走麦城”的两大主因。
农艺师彭年福,从初中毕业至今一直在铜罐驿镇负责红桔栽培。他称今年红桔产量约为150—200万公斤,铜罐驿红桔按三个级别进行定价售卖:直径60毫米以上者为甲级桔,每公斤1.2—1.4元;55—60毫米的为乙级桔,每公斤1元;直径45—50厘米的为丙级桔,每公斤仅售0.4—0.6元。而且在本地基本没有市场,无奈只有远销云南、贵州等省。
据彭年福介绍,目前铜罐驿的大红袍80%为乙级和丙级品,甲级者已为凤毛麟角。以一株为丙级、产量为50公斤的“大红袍”为例,其收入仅为20元,该收入仅够支付化肥和农药费,算上人工费就全亏了。
果农守望再盼生机
镇政府拟多政扶持
铜罐驿镇大碑村,一个个高挂枝头、个头扁圆、色泽红润的“大红袍”,杨仕伦摘采邀请重庆晚报记者尝鲜:拨开薄薄的外皮,囊皮薄、桔瓣饱满、丰盈的大红袍即发出诱人的果香。轻轻一咬,甜中带微酸的汁液就顺势滑入喉咙……
杨仕伦说,“买脐橙的,我就搭配送‘大红袍’,目的只有一个,等它东山再起前让人们记住这个为我们做出历史贡献的果品。相信有重新赢得市场的一天。希望这一天快些到来,保住这一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品种。”
来自铜罐驿镇政府的消息,让杨仕伦等果农重新看到了生机———为了使这正在逐年减产的品种能够获得保护,镇政府正在拟定相应的保护、扶持政策。据介绍,当地镇政府以大碑村为中心,选择树龄长、品种纯正的1000亩为“大红袍”古树保护区。在完善保护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落实专人进行病虫害防治、有机肥日常施肥管理的技术指导,对重点红桔树实行挂牌保护。
此外,当地政府还将对保护区内的柑橘树,每年给予适当金额的补助,鼓励群众支持、参与古柑橘树的管理工作。并积极申报“大红袍柑橘”原产地保护商标,为发展该品牌产业培育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