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方传来的消息显示,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地区的增长率接近零,甚至出现负增长,结果导致多个地方的财政收支告急,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公务员工资缓发减少的现象。为此,有媒体指出,地方政府压缩财政支出的压力正在日益增大。
应该说,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遇到的财政问题,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从历史因素看,在地方债务长期积累的情况下,当前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可以说是早晚必然发生的事情。从现实因素看,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的紧张状况,加快了困境的到来。
其实,地方政府的债务积累问题由来已久,此前很多学者都曾预见到我国地方财政未来可能遇到问题。中央政府也早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治理工作。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已有的努力似乎还远不能确保所有地方政府都可以远离财政困境之虞。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许多地方的政府来说,压缩财政支出似乎已经成了无法避免的问题。但是,在减少财政支出以缓解财政问题同时,还有几个相关的问题必须引起同等重视。
第一个问题是,压缩财政支出应该压哪些、保哪些。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历来都是非常明确的,而我们感到担忧的则是具体执行环节的情况。国人历来有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式的智慧,在既得利益的驱使下,常常会使一项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形,甚至完全背离政策的初衷。我们真诚地希望,减少财政支出,不会是从教育、扶贫、环保、社保等公益性和针对弱势群体的支出减起。
其次,据统计,在目前我国19个全国性税种中,仅仅有3个属于人大立法许可,其余的仅仅是国务院的法规和条例,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除了税收收入外,还有很大一块被称作非税收入,这部分收入甚至连国务院的法规条例依据都没有。但是,据某些媒体报道,个别地区两部分收入已经达到了各占半壁江山的程度。随着地方财政出现紧张,在开源节流的名义之下,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是否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即使在当前的形势下,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任务依然不能放松。
第三,土地财政是否会卷土重来?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都是因为有土地财政撑腰,所以在举债方面才显得格外“豪放”。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要严控土地财政,但是当前财政吃紧的局面是否会使以往的努力化为乌有?事实上,这样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某些一线、二线大城市新近拍卖的地块,已经为地价的继续上涨树立了新的标杆。
第四是寻租问题。财政吃紧,握有财政拨款审判权的官员们,手中的权力也就比财政收入充裕时显得更为“金贵”,资金短缺的局面是否会带来新的贪腐和权力寻租?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和财政问题,反映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到了再也无法忽视的地步。我们认为,压缩财政收入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下遇到的问题,但从长期看,这仍是应急之举而已,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不断推进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国家治理和政府决策的过程更为公开透明、科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