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国市场潜能尚待激发———商务部最新数据解读

2013年06月21日 07: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商务部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无论是吸引外商投资(FD I),还是对外直接投资(O D I)均呈现出稳步上攀的趋势。

  无疑,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与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主旋律。业内人士普遍判断,在我国经济竞争力逐步增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的大背景下,未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

  全国吸引外资情况稳中向好

  商务部当天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5 .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5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56亿美元,同比增长0.29%(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可以看到,这已经是FD I今年连续第4个月实现单月正增长。显然,2013年国内整体吸引外资形势较去年有所回暖。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指出,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投资环境也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因此,对外商投资者来说中国仍然具有较强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来看,现阶段由国家认定的跨国公司中国地区总部已超过50家,还有180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还认定了一批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其对我国整个外资转型发展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仍然没有起色,部分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甚至出现了下降。”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看来,“相比之下,中国利用外资能够保持正增长已经相当不容易。我们预计,全年利用外资还将保持平稳态势。”

  李慧勇进一步强调,随着多项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法规废止、国家相关鼓励外商投资政策逐步完善,国内吸引外资综合优势将不断提升,而国家重点鼓励的如环境管理、燃气生产和供应,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产业也将取得较快发展。

  企业“出海”投资热情不断升温

  需指出,作为“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部分,较之于FD I的稳步回升,我国O D I的攀升速度可谓大步流星。

  数据显示,2013年1-5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9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343亿美元,同比增长达20%。

  具体而言,我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等7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到26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8%,同比增长16%。其中,对澳大利亚、美国、东盟、欧盟的投资分别实现了93%、76%、60%和47%的高速增长,对中国香港的投资也实现了9%的稳步增长。

  “个人认为,促使O D I持续大幅攀升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财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剑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一,和人民币升值有关,毕竟本币升值可以刺激对外投资;其二,是和政策导向以及绕过贸易壁垒有关,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可以绕过种种限制,利于企业发展。”

  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与的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而中国企业也认识到对外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地域扩张或者资源获取,更多是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综合实力的提升。

  “我们对今年对外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充满信心。”沈丹阳表示,“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涉及的行业面将越来越广,投资结构也将趋于合理及优化。”

  布局海外仍忌盲目扩张

  展望未来,从趋势和走向来看,业界普遍预计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将会超过外商对内投资总量。

  “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无论从企业规模、生产技术,还是人均投资额、国际参与度等方面考量,中国依然无法与一个投资强国划等号。”李剑峰坦言,现阶段一些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存在瓶颈,部分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前,缺乏对当前国际政治、市场环境的了解;缺乏全面、系统的海外发展战略;缺乏资金支持、项目经验和管理人才。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安国俊提醒,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切忌盲目扩张。

  有业内专家建议,伴随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布局海外,当前我们应对海外投资战略、控制风险、解决整合难题、融入当地社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以加强自身实力,为顺利实施国际化、全球化战略做好准备。

  此外,企业也应该灵活选择投资方式,充分考虑海外合作可能带来的双赢结果,不要强求控制权;也可以考虑引入财务投资者,或与其他中国企业“抱团出海”,这将大大减少海外项目面临的阻力,并且能够分散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