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美健康险巨头在华深陷关门风波 善后问题引发质疑

2013年06月19日 08:17   来源:中国证券网   

    曾高调来华拓疆的美国健康险巨头维朋(WellPoint),在仅仅探路五年之后,便草草收拾铺盖——解散在华合资实体、退出中国市场。

    本报4月率先披露的上述消息,不仅震动了中国保险圈,同时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印证。6月7日,上海证券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从6月3日开始,维朋在华合资健康险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TPA)“康众”正式进入解散和清算程序。

    在近两周时间内,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采访知情人士及维朋美国相关负责人,试图剖析这家外资健康险巨头在华兴衰始末,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健康险行业现状。

    风光进场草草离场

    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维朋,是近几年外资巨头蜂拥中国健康险市场的典型代表。他们一边通过设立TPA机构来探路中国市场,一边又在寻找合作伙伴筹谋专业健康险牌照。

    2007年,包括维朋在内的四家美国健康险巨头发起设立了康众(上海)企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面向中国市场提供专业的TPA服务。

    在健康险业务被视为保险业另一个春天的当口,这一崭新的健康险外包理念(新契约与保全服务、处理理赔、提供客户服务、开发医疗服务网络等),顿时引来了一批国内保险公司的注目,并最终落实到了合作协议的签署。

    与此同时,维朋也在悄然进行着合资健康险牌照尽快落地的工作。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在达到监管对于外资在华设立保险机构的硬指标后,维朋先后与和谐、昆仑两家健康险公司及产业资本洽谈过参股或合资筹建事宜,但最终未果。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彼时风光无限的维朋,为何突然选择草草收场。在等待近两周时间后,上海证券报记者终于等来了美国维朋方面的答复。

    首先,他们承认解散康众、退出中国TPA市场,但维朋保险北京代表处仍保留;其次,对于是否搁置筹备合资健康险公司计划,他们并未直面给予回应,“继续对中国健康险市场的长期战略进行评估”的说法,似乎为其未来仍存变数的在华策略,留了一丝余地。

    善后问题引发质疑

    当然,康众的草草收场也引来了部分公司员工及外界人士的质疑。

    但相较于员工安置问题,业内人士更关注的是,康众对于合作保险公司及被保险人信息的善后解决问题。在华经营五年以来,康众先后与十余家国内保险公司建立了服务关系,握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团体客户投保信息。

    对于外界的担忧,维朋美国方面答复本报称:“自2012年末,康众陆续缩减TPA业务规模。对所有客户,我们达到或超出合同规定履行了相关义务,做到了提前发出终止服务通知,以便客户有足够的时间制定后续方案。截至今年5月底,所有TPA服务合约规定义务和后续服务包括客户数据和文档的交接都已完成。”

    内外交困,是多位受访人士对于康众解散诱因的最多诠释。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及康众员工向记者反映,近年来,康众经历新旧管理层频繁更迭,经营策略变来变去,业务亦是每况愈下,对此内部积怨已深。这被部分人士视为康众解散的其中一个诱因。

    而另一根重要的导火索则来自于外部。正如一家中资健康险公司高管所感慨的:维朋的撤离,折射的是中国健康险市场步履维艰的真实现状。

    近年来健康险业务被寄予众望,被视为打破保险业增长乏力瓶颈的重要突破口。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没有税优等政策支持、无法实现与医院联网的国内健康险业务,仅仅是赚了几声吆喝。放眼望去,已开业的专业健康险公司哪家不是经营窘迫、辛苦硬撑。

    直白地说,没有税收优惠,就难以吸引消费者投保健康险;而无法与医院实现联网系统对接,则意味着无法控制医疗费用风险,赔付成本居高不下。双重困境下,出于成本的考虑和来自股东方的压力,导致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业务上一直聚焦在价格竞争上,而非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国内健康险业务如今正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