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1月健康险保费增幅领先 地方系财险井喷

2013年02月27日 07:27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1月份,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全年保费争夺最为惨烈的月份。然而,7年以来的1月寿险保费的首度下滑,成为2013年保险业挥之不去的乌云。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图从各个细分险种的1月数据变化中,发现今年行业变化的一些趋势。

    人身险:健康险正快速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1月“开门红”之战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69家人身险公司中,共有26家公司未实现开门红,占比约为37.7%。其中,有2家银邮系保险公司,分别是中邮人寿和交银康联人寿,实现保费收入分别为16.3亿元和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20.5%。

    1月保费下滑前三位的保险公司分别是中法人寿、正德人寿、中新大东方人寿,其当月保费收入分别为123万元、1119.7万元、4041万元,分别同比增长-70.3%、-44%、-40%。

    1月保费增长前三甲的保险公司分别是和谐健康、工银安盛人寿、安邦人寿,其单月保费收入分别是0.019亿元、7.05亿元、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42%、635%、633%。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在《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下,中国健康险市场正进入快速发展期。从和谐健康来看,其保费收入基数本来就小,因此,随着商业健康险保费的高速增长,其保费增幅超过了其余人身险公司。工银安盛人寿和安邦人寿则分别借助渠道优势和产品费用优势,获得了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1月份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超过50%的保险公司还包括:利安人寿、中德安联人寿、太平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建信人寿等公司。

    地区保费收入:广东力压江苏居首

    从全国各地区保费收入来看,广东地区今年1月力压原来的第一保费收入大省江苏,成为第一保费收入大省。

    广东地区当月实现保费收入186.2亿元,略高于江苏当月保费收入177.3亿元。去年1月,江苏实现总保费收入184.3亿元,比当时的第二保费收入大省广东多收保费约25亿元。

    广东地区四大上市保险公司中,总部位于深圳的平安人寿粤分占据地利优势,其保费收入增幅远高于其他寿险分公司。具体来说,国寿粤分、平安人寿粤分、太保寿险粤分、新华人寿粤分1月保费收入分别为47亿元、33亿元、6亿元、1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25%、-9.8%、-3.5%。

    当地保费收入增幅最快的五家寿险公司中,有三家是银行系保险公司,分别是工银安盛人寿粤分、建信人寿粤分、光大永明人寿粤分,其保费增幅分别为920%、205%、200%。

    另外,去年首月总保费收入排名第五的浙江,超过河南、山东,“入选”保费收入前三甲。而去年首月保费收入排名第三的河南,今年首月保费收入仅仅位列第七。

    财产险:地方系局部井喷

    从财产险的2013年首月数据来看,仅有4家财险公司首月开门红为负增长,占总计62家财险公司的6.5%。

    数据显示,信利保险、安邦保险、日本财险、三井住友当月分别实现保费收入93万元、5亿元、4459万元、4118万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69%、-17.2%、-2%、-1.7%。

    财险开门红“红榜”上,名列前三甲的公司分别是:长江财险、众诚保险、泰山财险,其当月保费收入分别为1287万元、5320万元、689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429.8倍、739%、622%。

    记者了解到,上述三家公司均为成立不久的新兴保险公司,其过往保费基数较低,随着机构业务的拓展,其保费增幅高于其他财险公司。去年以来,一些“地方系”的财险公司,由于其基数较低,“政”、“资”支持得力,其在地方及细分市场上成长较快,使得其保费增幅出现“局部井喷”的情况。

    如从去年全年的情况来看,2012年全年产险保费同比增长15.4%,而“地方系”财险公司大多实现了保费翻番或者保费翻几番。如泰山财险去年实现保费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737%;众诚保险去年实现保费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977%;锦泰财产去年实现保费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219%。

    一位财险公司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地方法人险企,浅白的理解是,可避免目前保险资金上缴区外总部,而造成的地方资金流失。因此,地方政府对地方法人险企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其他险企。加上一些财险公司凭借其在产品和渠道上的创新,其保费收入处于高速增长期。”

    从大型财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来看,去年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五大财险公司中,今年1月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国寿财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217亿元、115亿元、84.6亿元、25亿元、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19%、23.5%、29%、57.2%。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