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主营收入每年在500万以下的企业,一般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大部分小微企业死在资金链断裂上。(网络截图)
编者按:小微企业数量占新疆企业总数的99.6%,承担了72.3%的就业,税收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70%,但是融资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要素瓶颈、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重重难题,却让小微企业“倍感寒冷”。
如何破解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场考试。答好小微企业发展这张考卷,考验着我们的制度设计、扶持政策、政府能力。着力突破小微企业困局,营造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已是箭在弦上。今起,本报推出小微企业生态样本调查系列报道,聚焦新疆小微企业发展。
刘梅在布料批发行业摸爬滚打了16年,每到6月旺季时,她总是如坐针毡,这个季节是备货高峰期,应收账款要很长时间才能到位,缺钱问题又摆到桌面上。
刘梅曾不止一次尝试向银行贷款,但都没有成功。刘梅的遭遇并非个例。而这类小微企业占到新疆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新疆生产总值的30%。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新疆经济的健康发展。
处于转型期的小微企业,就像一个个年轻而又平凡的姑娘,有活力、有想法,但也没有缺少嫁妆,要想有一个美满姻缘,还需多方助力。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密集推出扶持措施,帮“小微”摆脱成长的烦恼。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出台多项政策扶持新疆小微企业,尤其关注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5月底,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35条条款中有6条专门“求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业内专家看来,这只是一个推手,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方程式,还需畅通多元融资渠道。两周来,本报记者深入多家小微企业,试图揭开他们的生存现状和困境。
七成小微企业活不过十年
今年54岁的刘梅,1997年就涉足布料行业,2002年成立了注册资金为50万的这家小企业,在大西门布料市场租有90平米的门面、大湾有100平米的仓库。
企业人数最多时有7人,现在,就剩下她、丈夫和儿子。起初儿子不愿接手企业,她想着再干两三年退休,但后来儿子在她软磨硬泡下,辞职干起布料批发。
刘梅的儿子看到周边一些小微企业因各种原因相继退市,心中一直有顾虑。可后来看着退休的母亲和59岁的父亲在奔波着,这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辞职经营起这家小企业。
事实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有功能的不同,大企业增加GDP和税收显著,可以强国和强财政;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小企业最大作用是增加就业,是充分吸收劳动力的主力军,是富民,但小微企业生存时间较短。据国家统计局乌鲁木齐调查队统计数据显示,乌鲁木齐有68%的小微企业存活不足十年。另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
郭君公司的发展经历也印证了小微企业生存时间短。2009年,大学毕业两年的郭君和朋友一起开起了广告公司,主要接手超市广告。2010年,公司发展良好,搬进了写字楼,还招聘了两名大学生。但2012年却因为朋友撤资,资金链断裂,郭君不得不将公司转让。郭君坦言,资金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命脉。
南勇也于2012年解散了开了三年的饲料厂,反观自己夭折的企业,他叹息道,要做好企业,一定要有客源和资金支撑。
资金问题已成为戴在小微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刘梅企业发展良好,客户遍及南北疆,一年流动资金在两三百万,但她依然缺钱。
每年春秋两季,刘梅都要去内地进货,一趟需要百十万现金,仅棉绸一项,所有花色备齐就要40多万。
去内地进货需现款,但她的经销商却是卖完货才给她钱。刘梅笑言,这是新疆特色,如果先付款后拿货,就没人找她进货了。
旺季借钱成了她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