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存准调整“隐身”13个月 货币调控面临抉择

2013年06月13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专家指出,今后货币信贷的管理重点将主要是盘活存量

  “如果央行上周五不向市场放钱,个别银行的流动性敞口就会出现问题。”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交易员提起上周五的情况仍是心有余悸。

  这是距离2012年5月12日央行宣布调降存款准备金率(下文简称为“存准”)以后13个月中的一个场景。

  在这13个月里,流动性跌宕起伏:去年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一度转为负增长,央行时隔逾10年后重启逆回购补充流动性;今年春节前最后一周,逆回购规模达到创纪录的8600亿元;今年端午假期前一周,资金面再度告急,央行首次运用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以解流动性燃眉之急。

  “现在的流动性韧性明显得到了强化。这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信贷投放将以稳为主,存准和利率调整的启用则要视经济发展需要。”上述交易员称。

   信贷投放以稳为主

  “企业信贷需求的不足,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疲弱。”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674亿元,同比少增1258亿元。1-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21万亿元,同比多增2792亿元;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比上月少576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24亿元。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

  “5月份新增信贷规模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且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并不多。这说明金融向实体经济输血的渠道仍然不够顺畅。”光大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钟正生认为。

  5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85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5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44亿元。

  上述交易员称,M2增速依然远高于13%左右的目标值,虽然未来其受基数影响会有所回落,但要实现调控目标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信贷投放仍会以稳为主,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另有研究人士指出,决策层对于经济增速放缓现在有了更大的容忍度,只要不低于7.5%的增长目标就不会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因为今年的首要任务是继续调整经济结构。

  流动性腾挪有空间

  端午节前最后一周流动性告急:6月7日,隔夜回购加权利率为8.6780,创逾五年半新高;同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3个月品种跳涨至4.5740,较上一交易日上涨近70个基点。

  为了缓解这一紧张局面,央行在6月7日午后首次使用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资金面略显缓和迹象。

  上述交易员称,尽管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投放1600亿元,但对于缓解资金面的紧张状态仍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在流动性陷入困境的时候,央行依然坚持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操作,则向市场传递出更为明确的数量紧缩信号。

  最近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财税缴款、本周三存准清算补缴等。

  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一般于每月5日、15日和25日,根据上一时点的存款基数对应调整存准,多退少补。

  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591亿元。1-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7.49万亿元,同比多增2.97万亿元。照此计算,商业银行存准补缴的资金将有相当的规模。

  “尽管流动性承受了很大压力,但央行仍有腾挪空间。比如再度启用逆回购、暂停或仅维持央票与正回购的地量发行、使用SLO等。”该交易员表示。

   货币调控走向引争议

  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引发了市场对今后货币调控走向的争议。

  “由于中国的实际利率开始转正,因此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降息空间。综合实体经济的表现,我们预期央行将很快降息。”澳新银行(ANZ)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

  赵庆明则指出,在CPI、PPI数据环比双双负增长的情况下,降息不仅能抑制热钱流入,更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居民信心,也能起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的作用。他强调,物价压力的下行正为政策调控腾挪出空间。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降息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形成更加具有弹性的汇率形成体系,这对于资金的导向作用会更明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目前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决策,PPI的下跌需要放松货币政策,但房价方面仍然应该从严调控货币。他认为,目前货币政策不会从紧,但是否该放松,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则认为,近期降息是小概率事件,因受房地产市场的制约,货币政策不会明显放松。

  “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决策层的一个最新提法。

  分析人士认为,决策层的表态指明了今后货币信贷的管理重点将主要是盘活存量。为了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合理范围,货币政策在数量调控上或倾向中性偏紧。

  (证券日报 闫立良)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