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绿地购昆明最高价地块 宅地供应连续第二年减少

2013年06月13日 07:42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沙斐 发自上海

  绿地集团近日以4.86亿元的底价,拿下昆明市草海片区福海街道办三宗共173.87亩住宅用地,三宗地整体平均楼面地价约8894元/平方米,成为昆明楼面地价最高的地块。而在此前,泰禾、佳兆业、旭辉等房企都已有过高价拿地的纪录。开发商资金的充裕,和有限的土地供应,正在将土地市场的价格一步步推高。而持续上升的土地成本,势必给房企未来的房产开发和营销提出新课题。

  拿地成本抬高/

  6月6日下午,昆明市土地和矿业权交易中心拍卖了6宗土地,绿地集团拿下其中的草海片区福海街道办三宗共173.87亩住宅用地,交易金额14.23亿元,成交单价818万元/亩,平均楼面地价8898元/平米,其中一宗地楼面价最高达11054元/平米。

  据悉,此次为绿地集团在昆明第二次拿地,据称是为绿地集团在昆明的第三个项目做储备。

  计算显示,按总建面159919平方米,总成交金额14.23亿元计算,三宗地整体平均楼面地价约8894元/平方米,超过了原昆明市政府地块恒隆广场8712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成为昆明楼面地价最高的地块。

  克而瑞上海机构研究总监薛建雄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昆明地区楼房的均价尚不到10000元/平方米,拿地成本抬高势必会推高未来的房屋售价。

  昆明中原地产策略中心总监林岚对记者表示,目前昆明超过15000元/平方米的,主要是别墅类产品,销售速度不快,多数项目一个月只能卖几套。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表示,昆明整体的房价增长速度还是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该地区还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此外,昆明旅游业非常有优势,加上昆明本身是一个单核型的城市,可以利用旅游资源吸引周边的消费。他认为,在昆明地区开发高端物业项目,关键要吸引整个云南省内以及周边的购买力,不能仅仅是昆明一个地方。

  开发商“血拼”推高地价/

  事实上,除了绿地在昆明摘得地王,近期地产开发商“血拼”拿地的事件早已频频上演。

  5月21日,在经过41轮激烈竞价后,旭辉击退万科、滨江集团、绿地、复地等地产大鳄,以35.65亿元拿下杭州滨江区奥体单元FG03-R/C-02商住地块。

  5月23日,佳兆业以79865万元的最高限价竞得广州白云区一地块,折合楼面价达24168元/平方米,与周边楼盘售价相差无几。而在这之前的近半个月时间里,佳兆业为抢地已猛砸超55亿元,其中包括一块广州“地王”。

  6月5日,泰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福州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6.48亿元拿下上海闸北区103街坊27丘商办地块,出让总面积为5230.2平方米,容积率为4,初始出让价为3.14亿元,溢价率高达106.49%。

  “即使是不理性的,开发商也很难控制住拿地的想法。”克而瑞上海机构研究总监薛建雄表示。

  业内专家表示,受房价上涨影响,开发商手上的房子少了,所以需要新的土地进行开发。与此同时,房企纷纷向海外融资。

  中国指数研究院5月8日发布《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共27家上市房企发债融资759亿元,已超2012全年25%。

  与此同时,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却有所减少。根据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住宅用地计划供应总量15.08万公顷,其中商品住宅用地10.92万公顷,与去年计划供应量相比,降幅分别为12.6%和10.7%,这是全国住宅供地连续第二年减少。

  薛建雄表示,资本市场愿意向开发商提供资金,就企业自身来说也希望做得更大,因为你不扩张别人就会扩张,如果能融资就容易扩张。据了解,目前国内房地产私募融资的成本约在18%左右,而大型房企在海外融资成本要低得多。

  他认为,当所有的开发商都怀着一样的心态去竞争,地价就会变得不理性,这主要还是归咎于房价的上涨。

  高端物业开发需新思路/

  高昂的拿地成本加大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势必将影响未来房产的开发和营销,定位高端显然是不二之选。

  陈晟对此认为,产品必须真正符合高端物业特征,只要是真正高端的项目,就不怕卖不掉。

  薛建雄表示,首先从规划角度来考虑,高端物业就应该往大户型去做,比如说35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或平层,因为只有通过豪华的大户型才能吸引城市高端人群入住,这样物业才能卖出较高的单价。

  此外,通过大户型吸引顶级消费人群入住的同时,也要保持有效的销售速度,同时要考虑城市中需要改善户型的人群。在以大户型为主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高品质的中小户型改善类物业,可以保证开发商更快获得销售回款。

  业内专家强调,只有好的产品才能卖出好的价格。除了豪华户型,房型结构与内部装修也决定了高端物业是否好卖。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