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显示,今年1至5月,A股发生大宗交易3757笔,涉及720家上市公司,成交总金额914.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32%。中小板和创业板贡献了77.26%的增量成交额。
大型券商对大宗交易市场和渠道表现出极高的影响力,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资金,过半数的成交扎堆在约10家大型券商的下属营业部,交易渠道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态势。
大宗交易市场趋于集中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A股发生大宗交易3757笔,较2012年同期的2334笔增长六成,但是这些大宗交易的成交渠道趋于集中。若剔除机构席位,参与其中的买方资金所在证券营业部数量为582个,参与其中的卖方所在营业部数量为590个,仅相当于广东省一个省的证券营业部数量,占全国证券营业部数量比例较低。
即使参与其中的营业部也主要属于几家大型证券公司。从单一券商来看,旗下相关营业部累计“买入”超过100次的券商共有9家,包括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宏源证券等,合计买入2158次,占当期A股大宗交易总次数的57.44%;旗下相关营业部累计“卖出”超过100次的券商共有10家,合计卖出2097次,占比55.82%。
从成交标的来源看,大宗交易已成为大小非减持的重要通道。今年前个5月A股共有642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减持总额583.69亿元,其中有382家出现在大宗交易公司名单中,占大小非减持公司总家数的59.50%。
不过,大宗交易的市场范围远超过大小非减持,与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套现的金额相比,A股前5个月914.31亿元的大宗交易总额,凸显当前大宗交易市场的专业市场特点。而券商渠道的集中化,也表明这个专业市场背后存在着少数专业“掮客”和大规模资金。
以大宗交易营业部上榜次数最多的华泰证券为例,1至5月,华泰证券旗下营业部共计532次出现在大宗交易卖方营业部中,共计493次出现在买方营业部中,远超其他券商营业部参与的次数。其中,卖方的468次上榜来自江苏的多个华泰证券营业部,位于成都的3个华泰证券营业部则合计上榜“买方”185次,在这些大宗交易背后的资金生存手法值得寻味。
解禁巨潮推波助澜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生的3757笔大宗交易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股票成为主要“交割”标的,成交金额同比暴增。而始于2012年底的解禁大潮为其推波助澜。
1至5月,沪市成交大宗交易964笔,成交金额307.35亿元,金额同比增长13.34%;深主板成交322笔,成交金额89.61亿元,同比增长85.03%;中小板成交1510笔,成交金额328.92亿元,同比增长74.12%;创业板成交961笔,成交金额188.02亿元,同比增长189.17%。中小板和创业板无疑是增长最为迅猛的大宗交易力量所在,两个板块发生大宗交易的金额合计较去年同期增长263.02亿元,而今年A股大宗交易较去年增长的金额为340.43亿元。
分析前5个月720家涉及大宗交易的上市公司可以发现,出现在大宗交易中的公司以2010年和2011年期间上市的公司最多,在2010年和2011年上市的公司中,分别有162家和135家出现大宗交易;相比之下,在1991年至2009年期间上市的公司中,今年出现大宗交易的公司仅有376家。限售股的“时间差”正好可以诠释这些公司的“年龄”特征。
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大宗交易暴增的背后,伴随着解禁潮的强势来袭。Wind数据显示,1至5月,A股新增开始流通市值为7246.81亿元,同比增长73.17%;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合计开始流通市值为3269.82亿元,同比增长281.45%,增幅堪称巨大。
此外,从申万行业分类来看,在前5月发生大宗交易的720家公司中,机械设备企业有132家,其次是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行业,有91家出现大宗交易,出现数量居各个行业大宗交易的前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