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白银新路:增强六大能力 破解转型跨越难题

2013年06月06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甘肃省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市,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大型高扬程灌区,也是三军胜利会师的地方。作为全国闻名的“铜城”,曾创造了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探明资源的减少和粗放式的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近年来,我们努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发展空间,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强化平台、产业、路径三大战略谋划

    认真梳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战略谋划,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我们分析认为,白银市具有六方面优势:

    一是地理区位优越。白银地处我国联系中亚西亚和青藏高原的战略通道,距离省会兰州只有60多公里,距离兰州新区只有40公里,是兰白核心经济区的重点城市。

    二是产业基础较好。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有色、煤炭、电力和化工已经成为主导产业,有色金属产量达到58万吨,原煤产量1249万吨,各类发电装机总容量400多万千瓦,TDI年产量接近15万吨。

    三是土地资源丰富。城市腹地有80多万亩荒地资源可供开发,正在规划建设的300平方公里白银工业集中区,多为低丘缓坡荒滩,开发成本较低,连片大宗土地的供应非常充足。

    四是水资源供应充足。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目前尚有2.5亿立方米的用水指标,是西北干旱地区少有的不缺水的城市。

    五是科技人才集中。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与中科院联合创建了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进入全国98个国家级高新区之列。

    六是政策机遇叠加。除了西部地区共有的政策机遇之外,白银还享有许多特殊的扶持政策。

    基于对比较优势的评估和分析,我们对白银的转型跨越发展加强了谋划:

    (一)突出平台谋划。着力打造引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平台,规划了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工业园在内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构筑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的“金三角”,成为率先发展的引领区、优势产业的聚集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区、高新技术的转化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和城市功能的拓展区。

    (二)突出产业谋划。一方面,狠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条,谋划了有色金属(稀土)及深加工、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三个千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狠抓多元产业培育,规划了装备制造、陶瓷建材、农产品加工和生物医药四个百亿元产业,作为接续产业,积极培育壮大。

    (三)突出路径谋划。坚持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着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几年先后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96个,完成投资99.53亿元。年消化利用工业废渣800多万吨,新增产值28亿元,有11户企业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大型有色冶炼企业循环发展模式,入选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案例。

    重点增强六个方面的能力

    推动白银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需要重点增强六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着力强化基础建设,不断增强转型跨越的支撑力。抢抓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凝练、论证、争取和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交通

    建设方面,大力实施铁路建设“五大工程”和公路建设“六大工程”,这些项目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变白银市的交通面貌,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在水利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水利建设“五大工程”,着力改变白银市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现状,优化水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

    第二,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转型跨越的推动力。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水平,构建了大白银的城市格局。近年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市区人口超过40万人;城市规划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展到140平方公里。同时,采取“一户两制”制度推动农民进城,确保农民群众进可留城、退可回乡,使他们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三,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强转型跨越的竞争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于让利,舍得投入,出台优惠政策,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和品牌企业,主动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寻求战略合作者,开展点对点、产业链招商。近年来,中信、中材、大唐、华电、华能、统一、盼盼、德正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入驻白银。

    第四,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增强转型跨越的承载力。努力多还旧帐、坚决不欠新帐,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大气环境治理、清洁水源、洁净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四大民心工程”,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20多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80多项,有力地推动了重大污染源的治理,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4年的161天增加到300天以上,城市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转型跨越的凝聚力。一是全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由最高时的24%降低到去年的2.78%,白银市被评为首批20个“中国创业之城”之一。二是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共完成改造面积112万平方米,建成各类保障房3.2万套,改善了8万多人的居住条件,一大批城市和工矿“老棚户”告别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敞亮舒适的新楼房,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三是全力实施“双联行动”,加大项目建设和资金争取力度,解决了一大批群众长期想解决而又无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一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是一项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是一项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是一项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第六,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转型跨越的驱动力。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开发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59.08平方公里,创造了利用荒山荒坡搞开发建设的鲜活经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工建设了总面积15万平方米的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对于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认为,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只有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放开发意识,更多地看到潜力、肯定优势、把握机遇,摆脱经济社会发展过分依赖资源的思想束缚,树立市场配置资源的观念,才能走出一条不甘落后、改革创新、快速突破的转型跨越之路。

    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转型”的理念,着力解决民生难题、维护群众权益,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必须加强规划编制。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明确转型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解决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定性、定位、定量、定时的问题,有效指导转型跨越的各项实践。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必须坚持投资拉动。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努力扩大金融信贷规模,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充分利用各类投融资平台,运用BT、BOT模式、信托资金、直接融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必须争取国家支持。只有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工业基地的投入力度,布局一批能够支撑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才能带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跨越必须狠抓工作落实。建立目标责任制,细化、量化和硬化指标任务,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权责分明的责任体系,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的工作格局。

    转型跨越的决策支撑和落实路径

(责任编辑:郑海斌)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