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各地“煤电互保”自救 山西煤企优势几近殆尽

2013年06月04日 10:56   来源:新闻周刊   

  “中国煤炭进口量正迅速增加,但大量充斥着低热值、高硫、高灰分的劣质煤,国家应该出台措施予以限制。”日前,中国成交量最大的煤炭交易中心———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主任曲剑午表示。

  各地“煤电互保”山西煤外销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已连续4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其进口量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95%左右。煤炭大省山西在此次煤炭行业低谷中所遭遇的困境中显得尤为突出。有业内人士表示,受进口煤炭挤压、煤电互保政策限制,产煤大省山西煤炭生产和运销收入大幅下滑。山西煤炭正在不断遭受进口煤的挤压,内蒙古和陕西的煤炭也在低价涌入,而国内部分省份更是出台“煤电互保”政策限制外省煤。

  据了解,河南、山东等地相继出台“煤电互保”政策,欲对本省煤企进行政策倾斜,强制省内电厂优先选用省内煤。而秦皇岛港口一纸上调港杂费2元/吨的文件更是让包括山西煤企在内的煤炭行业雪上加霜,这让本就处于濒临亏损边缘的煤企售煤成本再次攀升。尽管山西煤炭企业尚未大规模停产,但库存高企,量价齐跌,山西煤炭生产和运销收入大幅下滑,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山西省煤炭行业利润大降近七成。

  实际上,山西作为产煤大省,煤炭本地消化比例并不高,很大的一部分通过公路运输销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随着“煤电互保”政策的不断强化,让本就步履维艰的煤炭外销的难度在逐步增大。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董秘李荣强表示:“目前,陕西和内蒙的煤往哪儿运?大都运到主干线大秦线,运到秦皇岛下水;现在由于进口煤的冲击,就只能拉到上海进长江,连福建都下不去,所以煤炭行业整体形势确实非常差。”“不得不承认,煤炭需求是确确实实下降了。”据说很多火电厂开工率不超过50%。火电厂是很想开足马力,但担心发了电卖不掉,水力发电量也一直在上涨,而眼前也马上进入水电旺季。煤炭的产能确实也上来了,虽然大家都在停产,但总产量没有什么下降,短时间内还真找不到什么理由可以看多煤炭市场。

  山西省国税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全国煤炭行业不景气的今天,山西省煤炭行业也进入转型时期,今年4月份煤炭生产入库增值税30.8亿元,同比下降38.1%,减收18.99亿元。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从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中国煤炭进口量从4040万吨,一跃上升到了2.89亿吨。今年1—4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已接近1.1亿吨,同比增长25.6%。然而据中国行业咨询网监测,随着煤炭进口量的增加,大量低热值、高灰分、高硫分的劣质煤也随之涌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4月共有2900万吨外省煤炭进入山西市场。据此,全年将有8700万吨外省煤炭挤占本地煤炭企业份额,约占山西省内煤炭消费1/3。

  进口劣质煤“雪上加霜”

  除了受到“煤电互保”政策的打压,不断涌入的便宜进口煤也对国内煤炭市场包括山西煤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的劣质煤主要来自印尼和越南。进口煤炭的大举进入和河南、山东等地的煤电互保政策让山西煤炭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而陕西和内蒙古煤的大举进入山西,更是让山西煤炭遭遇“四面楚歌”。有业内人士表示,铁路出省销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大秦铁路检修,而为了减少煤炭库存,相应增加了公路的出省销量。

  其中,印尼煤发热值大多在4500千卡以下,即便是发热值高于4500千卡,硫分高于1%的煤炭比例也很高;而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10、11标号系列的无烟煤,灰分都超过25%。数据同时显示,中国对品质低下的褐煤的进口量增长迅速。过去3年中,中国褐煤年进口量增长了9倍以上。2012年,中国褐煤进口量为5371万吨,同比增长37.2%,占煤炭总进口量的18.6%,今年1—3月份,这一数字进一步提高至20.3%。

  目前,中国煤市正经历“寒冬”。煤炭进口量不断增加,大量低价劣质煤充斥其中,让中国煤炭企业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尽管造成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进口煤的确对国内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副主任闫世春说。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处于震荡下行的低迷态势,而中国产煤大省山西,一季度炭行业累计实现利润65.22亿元,同比减少48.24亿元。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用煤企业进口煤炭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尽管印尼褐煤发热量小、硫分高,但因为价格较低,中国电力企业十分愿意采购,将其与国内优质煤掺杂使用。

  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煤炭企业要求限制劣质煤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业内士称,一方面大量劣质煤的进入冲击了国内煤炭市场,另一方面这些煤高硫、高灰分,会大大污染环境,限制它们进口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