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大利空袭来沪指跌1.17%四连跌 机构仍谨慎乐观

2013年06月04日 17: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4日电 综合报道,A股6月开门绿之后,今日出现大幅下挫,两市板块尽墨,个股哀鸿遍野,逾2000只个股下跌,中小盘更现恐慌抛盘,银行股一度反弹护盘,但独木难支。沪指和深成指双双大跌超1%,日K线四连跌。分析认为,中小盘股是否涨势结束,是影响到未来行情走向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避险资金将流向阻力较小的重组概念,6月份行情依然值得期待,上证指数震荡区间在2150点至2400点。

  沪深两市今日的总成交金额为2078.0亿元,和前一交易日相比减少33.9亿元,资金净流出221.5亿。共有逾20个行业板块跌幅超2%,传媒、网游、水泥、水利、券商、电器、医药等板块跌幅居前。中小盘股更是成为领跌先锋,创业板和中小盘跌幅均超2%,创业板指连续两天大幅下挫后直逼千点关口。

  截至今日收盘,沪指收报2272.42点,跌26.83点,跌幅1.17%,成交923.8亿元;深成指收报9124.27点,跌126.97电,跌幅1.37%,成交1072亿元;中小板指收报4958.83点,跌110.4点,跌幅2.18%;创业板指收报1022.46点,跌29.68点,跌幅2.82%。

  华讯财经认为,小盘成长股是五月大反弹的主要动力,其未来的走势与发展,必将影响到整个市场趋势的判断。因此,小盘股是否涨势结束,是影响到未来行情走向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广州万隆也认为,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加大了获利资金出场的力度,并引起了市场一定程度的恐慌,导致全部板块资金净流出。由于创业板高位风险,加上IPO重启将至,市场避险资金将流向阻力较小的重组概念;而对于企业产能过剩严重亏损也有很强意愿去推进兼并重组,在弱势市场下重组将加速。

  除了IPO消息重压市场,另有分析人士认为,新近亮相的汇丰5月PMI终值为49.2%,创下8个月新低,显示制造业运行持续放缓,这一因素也对大盘构成压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3日发布数据也显示,5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3%,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而股市先行指标,股指期货此前已经4连阴,期指主力席位净空单历史上首次突破2万手大关,20482手净空单创历史新高。市场人士认为,就历史数据而言,净空单创新高并非意味着期指近期一定下跌,但目前空头主力资金的套保力量的增强,以及投机资金的蠢蠢欲动却值得市场关注,市场谨慎情绪可见一斑。

  周期股遭遇大面积融券是上周五两融市场的又一大特征。统计显示,在5月31日融券净卖出量最大的20只个股中,有14只个股都为典型的周期性股票,显示尽管当前有观点认为周期股面临触底反弹机遇,但基于对国内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融资融券市场仍以卖空周期股为主要操作思路。

  展望后市,A股市场素有“五穷六绝七翻身”的说法,不过巨丰投资认为,6月份行情依然值得期待,但指望6月份A股出现大幅上涨的局面也不现实。广发证券认为,未来宏观经济维持相对低速增长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仍然是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6月份主板大体保持震荡格局,上证指数震荡区间在2150点至2400点。

  从更长期限看,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多家外资机构驻香港分析师看好中国未来股市。野村驻香港中国研究部主管刘鸣镝之前数月一直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但在六周前对中国股市的观点已转为看涨。她预计,未来三个月左右,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中国指数将至少上涨10%。(中新网证券频道)


(责任编辑:刘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