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发展迅速 "普惠"道路越走越宽

2013年04月24日 07:58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夏青

  集合计划的推行为中小企业参与建立企业年金提供渠道

  企业年金参加人数从2007年的929万到2012年的1847万,翻了近一番。更重要的是从2011年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获人社部批准发行开始,更多的中小企业员工纳入企业年金的保障范围。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5.47万家,参加职工1847万人,积累基金4821亿元,基金规模年均增长在30%以上,2012年新增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数据还显示,截至2012年底,共有48项集合计划、180个组合,参加的企业共有15815家,参加的职工总数为1922287名,基金余额为4450024.80万元。其中最大的集合计划为长江金色晚晴(集合型)企业年金计划,参加企业共有4968家,参加职工总数为434434名,基金余额为1557184.98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现在集合计划还远远赶不上单一计划的数量和规模,不过仅一年多的时间,集合计划就能发展到目前的规模,潜力巨大。更重要的是,集合计划的推行为中小企业参与建立企业年金提供渠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难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基本养老、企业补充养老和个人储蓄性养老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其中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归入第二支柱。 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发展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作为我国养老体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这条支柱仍旧太细、太短。

  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此前的调研数据显示,当前企业年金“富人俱乐部”的特色比较明显。所有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交通、通讯、能源、金融等垄断行业。而目前中小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基金,在全国企业年金基金总规模中占比非常小,缴费人数也比较少。

  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又偏低,恰恰是最需要加强养老保障的群体。如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不能扩大,这部分人群、特别是中低收入的职工还是不能获得很好的退休养老保障,实现不了企业年金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

  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主要以单一计划为主,即为某一企业单独制定年金计划。单一计划“门槛”较高,不适合中小企业的进入。

  2011年,长江养老的“金色晚晴”、“金色林荫”和“金色交响”3款集合计划获人社部批准发行,成为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最早试点,使更多的中小企业纳入企业年金的保障范围。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没有资产规模的限制,消除了中小型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门槛。

  据了解,集合计划具有行政成本较低(免去了建立单一计划所需要的全部交易成本)、收益率较高(多个企业形成的巨大资产池可拓宽投资范围和选择收益率高的投资工具)、风险低(有利于实现分散化投资)、计划的存续不受单个企业破产的影响(以整个集合计划的存续为存在条件)等优点,非常适合企业生命周期短和员工数量不多的中小企业参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广为诟病的企业年金专门为高收入的大型垄断企业服务的现象,体现企业年金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普及性。人社部还下发了《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了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产品的设立、运行和监督。因此,今后要大力推行集合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不仅如此,为了呼应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推行,4月2日,人社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委在联合下发《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的同时,还下发了《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可发行养老金产品,即后端集合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投资管理人可以发起一个标准化产品,由若干受托人或委托人来认购。

  前有集合计划,后有集合产品。降低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成本,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建立企业年金成为可能。企业年金的“普惠”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