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去年净利润几乎清零 山河智能高管甩卖775万股

2013年04月24日 09:09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昨晚,湘股山河智能(002097)公布了2012年年报,在去年工程机械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该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37.3%,为19.37亿元,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几乎被清零,仅有908.07万元,同比下降95.53%。让投资者感到揪心的是,本应该跟中小股东一起共渡难关的山河智能高管团队,却在去年甩卖775万股,其中董事长何清华卖出了175万股。

    四处借钱应付行业寒冬

    作为湖南工程机械行业三巨头之一,去年全行业的寒冬显然对山河智能的打击更大。年报显示,虽然公司勉强保持了908.07万元净利润,但是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除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却出现了3714.48万元亏损。记者发现,去年山河智能收到的政府补助为5330.05万元,如果没有这笔政府补助,公司业绩恐怕更加难看。

    山河智能年报显示,为了挺过行业寒冬,去年公司向银行大肆借款,其中短期借款从2011年末的7.99亿元,大幅上升至2012年末的15.79亿元,同比上升了97.5%,这直接造成了公司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记者观察到,山河智能2012年财务费用高达11.29亿元,在销售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其财务成本上升了7.68%。事实上,对于山河智能来说,其最大负担还不是财务成本,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公司应收账款高达16.21亿元,而存货为13.61亿元,这两项相加为29.82亿元。相比之下,公司账面上7.14亿元的现金显得捉襟见肘,何况山河工业城和天津山河装备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需求依旧巨大。

    高管不惜辞职也要卖光股票

    记者注意到,相比公司业绩的大幅下滑,更加打击投资者信心的是公司高管团队集体甩卖股票的行为。年报显示,董事长何清华去年减持了175万股,在公司高管团队中减持数量最多。记者统计后发现,其高管团队在去年累计减持了625万股,如果加上山河智能原高管龚进减持的150万股,则其高管团队减持数量为775万股。与此同时,创投也加入甩卖的行列,公司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股东——天和时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计减持了486.344万股。

    更让投资者担心的是,山河智能部分高管不惜辞职也要卖出手中股票。根据公司去年9月28日公告,公司副总经理陈家元和刘绍宏辞职,而本次年报数据显示,陈家元持有的40万股和刘绍宏持有的15万股,已被全部卖光。持续的业绩下滑,对山河智能高管团队产生了较大影响,去年公司就有陈家元、刘升福、刘绍宏三位副总经理辞职,其中陈家元还曾是公司董事。

    小股东希望“少帅”接班

    记者在股吧内看到,面对山河智能的困境,有小股东提议让“少帅”接班以提振公司业绩。资料显示,何清华今年已67岁,而其子何毅今年39岁,去年何清华召回何毅担任公司董事的做法,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何清华在安排接班人。而在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提名之中,何毅的名字排在了现任董事、副总经理唐彪之前,这被业界认为是一个信号。目前,何清华依旧一人身兼山河智能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如果有意安排何毅接班,那么在下一届董事会中,很可能将总经理的位置让给儿子。

    专家观点

    费用蚕食利润堪忧

    湖南金证顾问证券分析师易凯

    去年工程机械市场整体需求急剧萎缩,导致机械公司业绩下滑,但山河智能去年的经营业绩降幅惊人,似乎更多的有公司自身原因。除了归结于房地产调控和基础建设投资增速趋缓等原因之外,公司应收账款和营销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财务费用支出增加。从年报来看,销售下降而三项费用未能相应下降,致使出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7.30%,净利润同比下降95.53%,而销售费用仅下降7.93%,管理费用下降17.99%,财务费用更是不降反升,对公司利润吞噬很严重。实际上,公司近年来大部分销售和管理费用较为刚性,加上营销竞争激烈导致费用增加,费用蚕食利润始终是困扰业绩的重要因素。

    身兼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何清华是搞技术出身,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比较侧重于技术,在市场开拓方面相对弱势,与同城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相比,公司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笔者认为,由67岁的何清华主政的山河智能,最需要的或许不是行业景气复苏,而是一个职业化的管理团队。

(责任编辑:刘雅芳)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