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博鳌论坛激辩楼市 索罗斯看空任志强继续喊涨

2013年04月10日 08:33   来源:经济日报出版社   

    博鳌亚洲论坛最后一天,大佬们展开了一场对于中国楼市的激烈争论。看空派索罗斯认为,房地产无法支持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看多派任志强则表示经济转型就是转到住房上。中立派潘石屹则认为限购可以是一个短期的措施,不能是长期的措施。

    前天是博鳌论坛的最后一天。下午,三位国内业界大佬展开了一场有关中国房地产未来走势的激烈争论,而国际金融巨鳄也在另一个分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老迈的索罗斯依然言辞犀利,看空中国的房地产,而任志强依然是鲜明的看多派,和索罗斯形成鲜明的对比。至于潘石屹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发言相对谨慎,属于中立派。

    看空派索罗斯

    房地产已无法拉动中国经济

    索罗斯直言,由房地产推动的投资过热、国有银行积累了坏账、企业贷款难,种种现象说明现有发展模式无法持续,只能转变,要刺激家庭消费,降低储蓄率,但转型不会很快,需要时间。

    “中国的房地产业现在已下降到GDP的34%,没有办法为剩下的三分之二经济带来资金支持,无法拉动经济增长。”索罗斯说。

    索罗斯进一步表示,“影子银行中有很多房地产关联融资,风险也在积聚,将进一步提高银行坏账风险。好在中国政府了解风险,有技能也有资源防止泡沫爆炸,正在逐步释放压力。”

    索罗斯还批评道,现在世界上很多问题在于每个人都是期望趁下一个泡沫膨胀起来时自己多受益、多捞一点,或者不让泡沫破灭伤害到自己。“下一轮危机可能是从我们背后打来一拳,不是人们预期的通胀而可能是通缩。”

    看多派任志强

    降房价就像降肉价要多修房子

    对于中国楼市,任志强一直都是坚定的看多派。

    在论坛上,任志强就对索罗斯的观点表示了不认同,“索罗斯先生说中国不能靠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那靠什么?高铁投资最高的一年也就2万亿,比房地产接近7万亿差远了,1/3左右,其他还有什么更大的吗?食品原来最大,现在也就是6万多亿,比我们7万多亿还少一点。”

    任志强认为,经济转型就是转到住房上。

    “如果不转到住房上,我觉得中国梦是实现不了的。没有一个行业比房地产单行业消费更大了,大家都评论说房地产不应该是支柱产业,那汽车能是支柱产业?汽车加起来不就是1.2万亿,大概就占房地产1/5。”

    对于如何降低房价,任志强在论坛上一直强调要“让供给迅速增加”:“你们想想都把猪杀了,猪肉价格能下去吗?只有让大家多养猪,猪肉价格才能下去。”

    中立派潘石屹、秦虹

    限购像打麻药只能是短期措施

    潘石屹表示,限购可以是一个短期的措施,不能是长期的措施。“就像一个人病了,需要动手术了,可以打麻药,可是你不能把麻药当饭吃,天天打麻药,这个东西不行。”

    “而且通过市场机制,会让优秀开发商脱颖而出,让一些差的开发商淘汰掉了,这就是市场的进步、社会的进步。限购的话,价格限制死了,市场上最敏感的调整信号价格限定死了,长期下去对房地产创新、质量都不好。”潘石屹补充道。

    但秦虹认为限购也自有它的逻辑。

    “随着房价上涨,拥有多套房的家庭财富倍增,没有买房子的人的家庭,越来越买不起房子,这个时候国家通过限购、限贷这种政策抑制继续多占有住房,缓解社会矛盾。本身这是有逻辑的。”

(责任编辑:刘雅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