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企业盈利预期下降 短期刺激性政策难现

2013年04月06日 09:07   来源:山东新闻网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部门分工。那么,这其中透露了未来国内经济将出现怎样的走向呢?

    【城镇化进度将低于预期】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三大看点颇具价值:一是“经济增长”是核心,“通货胀膨”是隐患;二是明确了今年民生5项重点工作分别是,增就业、完善社保、楼市调控、食品药品安全和治理污染;三是透露了城镇化进度要低于市场预期。

    首先,会议提出“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结合起来”。这是本届政府正式重提“控通胀”,与稳增长、防风险、经济转型并列,且重要性仅次于稳增长,表明控通胀权重有所提高。而且,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和推动经济转型四大目标的确定,也表明了会议提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并不简单指经济下滑。甚至,为了实现四大目标权衡考虑,不排除阶段性地牺牲经济增长。

    其次,城镇化进度要低于预期了,官方的说法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这表明了两点:一是还在制定规划中,离政策落地还有时日;二是此前各方对城镇化的分歧还比较严重,因此还需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所以,指望城镇化来带动投资增长的幻想,目前可以打破了。

    【短期刺激性政策难现】

    我们注意到,新一届政府今年的“经济路线”是:锁定经济升级、转型这一大目标,而不太在意经济增速的“短期起落”。同时,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估是“偏乐观”,政府更多地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对更多通过“转型、升级”等改革的手段(而非扩展性经济政策的手段)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非注重短期的刺激性政策,来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信心”。

    由此看来,未来经济政策路径是:稳定经济大势,既要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更要依靠改革促进转型,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对当前市场上所担忧的“经济复苏趋弱”的问题,政府的评估可能更多是“正常的‘挤水分’”的体现,是新决策层规范职务消费、倡导工作新风(可能打击一定的消费增速),弹压房地产市场热潮、平衡银行信贷特别是银监会收紧表外融资(必然打击一定的投资增速)这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产物。而这对于已经将未来5-10年的经济增速“调低”到7%左右而言,应该是“可以接受、更能够承受”的。

    上述几个层面的变化,体现的政策信号是:第一,“稳增长”问题并非当前政府工作的主导方向。无论是“改革路线”,还是“经济路线”,都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当前政府的工作重点并没有因为短期经济增速的“可能回落”,而转移其对今年核心任务的注意力。第二,新一届政府当前仍未考虑重走依赖“扩展性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稳增长”的旧路径。在没有国内外突发因素恶化中国经济“中速复苏”的战略目标之前,政府应该不会考虑重启“扩张政策”稳增长的“核按钮”。

    【今年货币政策有变数】

    “两会”之后,2013年的货币政策走向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市场一般认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将秉承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上述对货币政策的表态,体现了政府决策层对经济温和增长之下的货币政策的预期,希望通过审慎的货币政策能够维持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平衡,既能保持排在政府工作第一位的增长,又能防止通货膨胀。

    春节以后,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偏紧,逆回购淡出公开市场,正回购取而代之。近期正回购操作规模不断加码,而且央行结束连续三季度净投放,今年第一季度净回笼资金逾7000亿元。市场对此的解读是,伴随国内经济的逐步企稳,央行的调控重心开始由稳增长转向控通胀。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承认,货币政策开始收紧。那么,这种偏紧的货币政策在今年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对今年货币政策的猜想,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2013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性”,不会进一步放松,也不会明显收紧,并注意把握好度和增强灵活性。在今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利率政策保持基本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从央行本身和市场的分析来看,都有一种共同的前提——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大问题,最好是维持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增速回升态势。只要经济增长不出问题,政府就能比较放心地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即使这样会降低一些经济增速,也能够接受。然而,从今年前三个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正是中国经济增长这一前提有可能发生变化。从工业生产、投资、引进外资、外贸增长、国际金融市场预期等多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中的负面信号在进一步增多,维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并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容易,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资金用脚投票、撤离大中华市场的情况正在增加。从今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情况来判断,美欧日面临的情况要比中国的更加乐观,中国很可能遇到2008年以来最具不确定性的经济局面。而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形势转向负面,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将面临调整,而就目前看,中性偏紧将持续一段时间。

    【企业盈利预期开始下降】

    在宏观经济弱复苏与货币偏紧的双重影响下,未来企业盈利预期也开始降低。今年两个半月以来实体经济的走势并未沿着乐观预期的方向演进,无论是工业增加值、发电量还是货运量等指标,都明显弱于预期,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工业类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增速面临系统性调整。

    数据显示,2002-2011年,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出现了四次比较明显的拐点,而利润总额增速出现过五次明显拐点,分别出现在2003年第三季度、2005年第三季度、2007年第三季度、2009年第二季度和2010年第三季度,在去年第四季度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再次上行,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成为利润增速的阶段性低点,引发市场对于企业盈利增速又一次出现拐点的热盼。然而,如果将利润分解为营业收入和利润率,无论是营业收入增速还是利润率的变化趋势,都并不支持这样的乐观预期。

    一方面是营业收入增速难以出现持续大幅上行。从过去十多年的经验关系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速很大程度上与地产和汽车这两大最主要的终端需求销量增速相挂钩。按照莫尼塔行业团队的模型估算,地产与汽车行业年内销售增速的高峰都出现在第一季度,会经历逐步回落的过程,工业企业营收的增速很可能相应在一到两个季度内见顶。

    另一方面是利润率。对于PPI指数逐步上行的预期,是部分投资者判断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能够见底回升,甚至出现周期性转折的重要理由。一直以来,PPI指数都被当作估计和预判企业利润率的关键性指标,一旦PPI持续上行,就意味着工业企业利润率出现系统性扩张。但从来最近几个月的经济走势来看,PPI价格指数的回升很难出现明显的持续性。从去年12月起,工业企业整体的产能利用率再度开始下滑,绝对水平重新接近去年年中时的低点,接下来几个月里PPI指数很难出现明显的上升,进而对企业利润率形成压制。

    去年年末工业企业盈利增速明显反弹,利润率显著回升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然而,去年第四季度工业企业的利润率指标与产能利用率,以及PPI指数之间都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其持续性明显存疑。类似的现象在过去也曾经出现过,但都难以持续太长时间,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向供求关系和价格指向的趋势回归,去年第四季度利润率的回升更有可能是一次性因素的扰动。

    从终端需求和出厂价格的角度看,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速和利润率指标很可能仅仅是阶段性回升,企业利润增速更大概率是出现几个季度的短暂反弹,但很难支撑企业利润增速达到中期拐点的预期。

    综上所述,未来企业盈利增长预期将有所回落。

    【A股短线并不乐观】

    本周A股市场出现了持续震荡回落的态势。目前,支撑A股1949点以来的反弹逻辑也逐渐瓦解:一是货币宽松的预期已不再;二是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同时企业盈利前景也不乐观。因此,短线A股的走势并不乐观。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