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腾讯回应:微信不会对用户收取费用

2013年03月15日 07:49   来源:广州日报   薛松

腾讯回应:不会对用户收取费用

腾讯回应:不会对用户收取费用

CFP供图。

  运营商指微信影响手机通话 腾讯迫于压力可能向运营商支付“买路钱”并加快商业化

  被称为“最大虚拟运营商”的腾讯公司与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关系日趋紧张。三大运营商集体指责腾讯旗下的微信业务占据信号资源过大,甚至导致手机通话频频掉线,正与腾讯公司交涉此事。

  腾讯公司昨日回应称,微信没有对用户收取费用的计划,腾讯与运营商有定期沟通此事。 业内分析称,腾讯出“买路钱”预计将对微信的免费模式产生影响,腾讯或加快商业化运营。

  腾讯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冲击从手机QQ诞生便开始,此后愈演愈烈,以中国移动反应最为强烈,其负责人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腾讯移动业务的不满,理由是占据过多通道资源。

  运营商指责:

  微信造成通话掉线频繁

  消息人士说,早前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就曾提及,微信确实会占用过多的信令。最近,运营商称微信的技术机制要求其频繁发出“心跳信号”(信令),造成无线通话掉线现象越加频繁,影响到通信安全,令运营商“再也坐不住了”。

  如果仅仅是分流电话收入,运营商不会这么敏感,“红线”是微信不能阻断电话业务的开展。有专家说,一个普通app每天也就跟服务器通信两三次,而微信每分钟好几次,虽然一个用户的流量不大,但用的人多总流量大。有行内人士说,短信不需要密集的拆除和建立无线链路,所以10000个短信用户和10000个微信用户给移动网带来的压力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微信两年间用户数量突破3亿,已经超过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数。

  中国移动一位人士说,不赞成所谓封杀的提法,因为技术趋势是无法阻挡的;运营商如何在数据大潮中生存,应有国际化视野。从国外的skype等来看,即时通讯应用普及是运营商回避不了的趋势。

  双方或私了腾讯出钱

  封杀已不可能,运营商如何约束微信等业务以及如何收费成双方博弈焦点。最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与腾讯谈判,主要内容是如何监管腾讯的OTT(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语音、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以及如何向OTT业务收费。

  昨日,腾讯回应本报称,微信没有对用户收取费用的计划。业内称,假如运营商对微信等业务收取额外费用,预计将对微信的免费模式产生影响,即便不转嫁到用户头上,也将对微信的商业化扩展造成一定影响。据悉,三大运营商给出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建立微信专区(VPN),建设费腾讯自理;另一种是微信重写底层架构,不能干扰现有无线通话,目前腾讯尚未回应。

  “双方博弈的结果最可能是腾讯出钱了事。” 30氪创始人兼CEO刘成城认为,微信向用户收费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运营商和微信都不敢为难用户。比如双方私下达成一个长期协议,腾讯以分成形式向运营商缴纳“过路费”。

  皮皮精灵CEO周桥认为,未来腾讯应该会和运营商差异化竞争。未来的腾讯类似一个浏览器,不会去直接靠基础通信来赚钱。

  影响:

  微信或开发手机游戏

  本地再推生活服务

  微信靠免费策略集聚了3亿用户,未来如何赚钱?不对用户直接收费,迫于压力的腾讯势必加快商业化运营的步伐,向平台上的商家伸手要钱。而且,腾讯对微信投资巨大,已经将内部资源全部倾斜给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上周已表示,未来几个月该公司将着手实现微信的商业化运营,其赚钱目标主要针对两大领域。一是手机游戏。腾讯可能在不久之后推出微信上的手机游戏平台。二是本地生活服务。比如微信推出了“扫一扫会员卡”功能,让许多商家门口摆放微信的二维码广告牌,用户用手机扫描后成为该商家的会员,腾讯向商户按月或者按年收取服务费。腾讯将首先在微信平台推出出租车等服务的微支付选项。

  腾讯能否在微信中取得盈利,目前看来还属未知数,比如引入商业化后,会否影响用户体验,能留住多少用户、用户转化率是否理想,以及开发者是否真正从微信平台上赚到钱,这些都需要考虑。

  新闻链接

  中国移动去年

  语音收入仅增1%

  中国移动昨日公布2012年全年业绩,营收5604亿元,同比增长6.1%;净利润达到1293亿元,同比增长2.7%,与2011年的6.3%相比,增速下降3倍。其中,用户总数达到7.10亿户,同比增长9.3%。语音业务继续发展,客户总通话分钟数达到41923亿分钟,比上年增长7.8%。语音业务2012年营收3680.25亿元,较去年增长1%。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同时表示,互联网业务异质替代日益凸显,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市场地位面临挑战,发展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