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舌尖需要“诱惑” 但更须要“安全”

2013年03月11日 08:42   来源:当代商报   

        一周财评

  精灵般的西藏松茸、浙江的冬笋、查干湖的鱼……央视的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诱惑》出人意料地火遍大江南北。笔者以为,火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原汁原味、土法炮制的美食大多数人在现实中根本吃不到,胃口被吊起,只能垂涎欲滴地看电视过瘾。可见国人对“吃”这个事已经相当忐忑,这样看来《舌尖上的诱惑》更是一部关于鼓励你吃国货的教育片。

  上一周,各大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接踵而来。3月5日,正在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朱张金带着300种有害食品来开会,还现场向记者和代表们进行演示,成为了两会上的“焦点人物”。这位海宁市华丰村支部书记先是拿出了一包黑花生,“现在不是流行黑色吗?黑色意味着健康。”然后,朱张金代表拿出一个玻璃杯,放入10颗黑花生,冲进一杯开水,开水顿时变成黑色,令众人咋舌。

  这厢国产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正在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进口食品上的时候,“洋货”也照样被揭了短。

  今年年初,欧盟爆出了“马肉风波”食品丑闻,在西班牙和爱尔兰生产的汉堡包被曝含有马肉后,经过一系列检查,法国、德国、意大利、捷克和瑞典等国家的牛肉产品也被发现含有马肉成分。“马肉事件”搅乱的不仅仅是欧洲,日前南非羊肉干中竟查出长颈鹿肉。

  无独有偶的是,据法国《夏朗德日报》报道,近期一些法国干邑白兰地酒被装箱滞留在深圳码头。原因是酒中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含量严重超过了中国新出炉的塑化剂残留值方面的标准。一位网友评论,茅台被爆超标了,酒鬼酒“闹鬼了”,这下喝洋酒也不放心了。就连深受奶爸奶妈们追捧的“洋奶粉”,也被爆出是不少中国企业在国外贴牌生产的,采用“迂回战术”专供国内。

  笔者以为无论是“洋食品”还是“土食品”,令人放心的才是好食品。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昨日,“中编办”表示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来从体制上解决监督问题,无疑是个重大利好。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解释说,本次改革组建的正部级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是要从体制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的舌尖需要“诱惑”,但更须要“安全”。

  货币收紧的可能性增加

  2月份中国物价、外贸等一系列经济数据于周末纷纷出炉,显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较为明显。分析人士认为,基于物价抬头、顺差走高等因素,下一步我国货币收紧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2%,较1月大幅上升1.2个百分点,创下10个月来新高;同时,2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1.8%,增速虽较1月份略有回落,但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增长态势。其中2月份贸易顺差为152.5亿美元,比1月份的291.5亿美元有所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的逆差形成强烈对比。

  市场人士认为,在物价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外围市场有所好转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收紧的概率正在加大。

  中国银行经济学家宗良认为,2月份的顺差会推升外汇占款的增加,人民币将面临升值压力,基于回收流动性的需要,货币政策可能会适度收紧。

  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实现6000多亿元的增长,创出历史最高纪录,导致年初市场流动性呈现过度宽松状态,而央行亦不得不于春节后首周于公开市场开展了9100亿元的巨额货币回笼。有市场人士近期预测,2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增量也将达数千亿元的规模,市场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

  历史规律显示,市场流动性状况一定程度上与货币调控松紧程度密切相关。受去年年中资金外流等压力影响,市场流动性趋于紧张,央行自2012年中开始放松调控力度,两次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信贷亦随之迅速扩张。

  瑞银证券首席特约经济学家汪涛判断,当前的政策基调可能会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复苏、通胀和房价进一步攀升以及对过度投资和金融风险的担忧再度浮现,预计政府将开始收紧信贷,政策收紧的时点最早可能在4月份。(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笑雨)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