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美食舌尖过 文化心头留

2013年02月08日 08:09   来源:新闻周刊   

  “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这是一首老北京的民谣。它的生命力是这样旺盛,即使“新北京”们已经不再保留老习俗,却总能一代代每到这时候,应景地回响在大人小孩们心中。

  在这个国度,美食的味道,就和苦难一样,无论过多久,中国人都能记忆得深刻。

  也只有在这里,“吃”文化,是唯一可以堂而皇之和“中国”放在一起,一点也不别扭地被大家接受的。譬如,“舌尖上”的“中国”。

  所以,当“年文化”和“吃文化”每隔12个月在这时候规律性相撞,便为我们掀开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舌尖春节”地图,脉络分明地指引着我们走向那些不可错过的,饕餮盛宴。

  菜肴也有主题,譬如“忆苦思甜”。

  很多美食最初都是因为缺少粮食吃不饱肚子开发出来的,“国际知名”的是韩国的泡菜,最初因为可惜了烂掉变质的萝卜白菜才被“开发”出来,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地标应该给东北的“杀猪菜”。

  所谓的“杀猪菜”,就是以冻好的肥猪肉为主要原料,加上酸菜、血肠一起炖,大年三十儿晚上热腾腾的一上桌,又香又暖和,是东北人过年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为什么说它是“忆苦思甜”呢?跟杀猪菜的由来有关系。过去,在农村缺少粮食的时候,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所以无论哪家杀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猪肉。猪的后腰腿自然都是好东西,但剩下的肥肉和各种下水怎么办?勤俭聪明的东北人想了一个办法,把大块的肥肉丢进大锅,加入水,放上盐,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时会“三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就有了杀猪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后,东北人开发出了各种菜肴,但杀猪菜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演变得非常讲究。比如酸菜要用东北长白菜靠自然发酵变酸渍成,色泽微黄透亮儿;白肉是带皮的大片儿五花肉;血肠做起来讲究功夫,绝对新鲜的猪血,加入葱花、盐等料调味后灌入肠衣,煮时要拿根长针,不时在血肠在扎一下,针眼不冒血时要立即出锅,保证血肠鲜嫩。最后把这三味共入一锅,咕嘟咕嘟炖出来,入了味的酸菜和着血肠,肉中肥油被酸菜拿净,香而不腻。

  如今的杀猪菜已经成为了东北特色美食,传承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忆苦思甜。

  再比如广东的“吃文化”,是一定要讨个“好彩头”。除夕的团年饭是春节重戏,先祭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要有鸡——寓有计、鱼——寓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蒜——寓会计算等等,以求吉利。

  在河南人的新年里,吃饺子要注意细节,时间上除了年三十儿晚和初一大早,初五也要吃,称“破五”,预示着年即将过完。另外,包好的饺子还要摆放整齐,不能乱放——在准备好的高粱篾子做成的圆平锅盖上,撒上薄薄一层面粉,把饺子从外围一圈一圈摆起,直到摆满为止,民间俗称为“圈福”,此外,在部分河南和关中地区,春节第一餐饺子和面条要同煮,俗称“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在苏州一带,春节餐桌上要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和芹菜(勤勤恳恳);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招财进宝;南昌地区必食年糕——年年高升、炒米粉——粮食丰收、八宝饭——稻米成串。

  同样是吃鱼,各地吃文化却大不同。湘中南地区要吃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而且必搭配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地区的餐桌上是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却只能看却不许吃,因为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寓意人丁兴旺。

  “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老祖宗传下来的吃文化,不仅吃出了一个“舌尖”,也吃出了“唐人街”,更吃活了整个经济的GDP。无论大江南北,无论餐桌内外,每道精彩的菜每个地方不同的“吃习俗”,都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祈福。啥也不说了,过年了,吃吧。


(责任编辑:王笑雨)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