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揽储压力的倒逼、春节行情的推动,都让春节前预期年化收益连续走高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备受青睐。一过完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和预期收益率都出现了大幅下跌,中长期理财产品因此重回投资者视野。预期收益的低落正好给了投资者理性审视银行理财风险的机会,本周,记者走访了多家银行和相关专业人士,为您详细解读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机制。
预期收益大幅下跌
记者走访发现,西安地区近日在售银行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可谓凤毛麟角,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光大银行两款起购金额分别为5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别达到了5.1%和5.2%,这也和春节前短期产品动辄“破5”的收益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春节前银行资金需求旺盛,而市民因发放年终奖及股市休市等原因,手头宽松,大家都看准了这一点,这才造成了银行短期理财的‘牛市’。”交行某支行大堂经理向记者表示,经常理财的市民已经掌握了这一“规律”,到了季末、年末等节点,就会来到银行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小赚一把。
风险承受能力需认清
“很多市民至今仍把银行理财产品看做‘变相’的存款,银行因为揽储或自身资金需求而发行的理财产品,无形中更助长了这种认识,让‘投资’变了味。”西安交大投融资研究所所长余力教授表示,从本质而言,银行经营的就是风险,而投资者也需要依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资金池”式的银行理财产品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
“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也就是投资风险,只是风险大小不同而已。”建行某支行资深理财师表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来自于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而浮动收益类产品则来自于其所挂钩产品的市场风险,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需要详细研读产品说明书,判断风险所在,并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如果投资者选择了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同时也就意味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刚性兑付惹争议
2012年爆发的华夏银行理财风波引发了银行是否应对理财产品亏损兜底的讨论,近日,刚刚清算结束的南方证券破产案又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记者了解到,南方证券破产清算模式就是“利息全免、本金打折、有限收购”,也就是说政府不会再为金融机构“百分百买单”。此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提出,要建立“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理财文化也与此殊途同归。而根据相关报道,以南方证券破产清算模式为参照的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也将在年内出台,这无疑更将为中国理财者的风险防范意识敲响警钟。
“不管是不是第三方产品,银行对亏损行为采取刚性兑付或兜底,最终损害的都是储户或其他投资者利益。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止损机制及清算机制,才能真正体现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这也是中国理财市场发展能更上一层楼的基础条件。”西安邮电大学金融系副主任李鹏强调。 见习记者 谢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