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时圣宇
编者按:年年春运,春运年年。这场被称为当代世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有规律迁移,已经成为你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忙忙叨叨的一年下来,紧紧张张地设法回家,热热闹闹地团聚拜年,再风尘仆仆地返回工作岗位……而就在这习以为常的来来往往间,蕴藏着中国经济方方面面的密码。
过完元宵节,2013年春运渐近尾声。如何看待春运背后的中国经济?我们撷取了春运中的几个数字加以解读。
春运旅客总量逐年攀升
集聚效应,区域发展仍不均衡
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预计运送旅客总量达3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国春运期间旅客发送总量逐年增长。从2009年的23.2亿人次,2010年的25.41亿人次,2011年的28.53亿人次,再到2012年的31.58亿人次,年年攀升。从增长率来看,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9.5%、12.3%、10.7%、7.9%,增速有回落趋势。
“春运,地球上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很多外媒如此形容。中国人为什么都赶着春节期间,挤破脑袋出行?最主要原因是回家团圆。除了学生群体以外,多数人离家远行都是为了工作。2月15日是春节放假的最后一天,各地前往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火车票较为紧张。可以看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才会吸引人流涌入。
春运的规模和流向反映出,我国的城市化之路上,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形成的集聚和带动效应明显,为上班族、打工族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出我们大城市集中度过高、中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未来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发挥中小城镇的经济活力,创造家门口就业的好机会,才能锁住春节人流。这或许也是解决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拥堵等诸多问题的根本所在。
广东铁路发送旅客增长缓慢
“腾笼换鸟”,珠三角转型升级加快
截至2月24日,今年春运期间广东地区铁路共发送旅客约1763万人,预计今年发送旅客数与去年持平。近5年来,广东地区铁路春运期间发送旅客数分别为2008年1281万人、2009年1502.9万人、2010年1568.5万人、2011年1890.7万人、2012年1895.3万人。
从全国数据来看,铁路总体发送旅客数量分别为2008年1.96亿人次、2009年1.92亿人次、2010年2.04亿人次、2011年2.21亿人次、2012年2.21亿人次。今年春运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25亿人次,增长4.6%,也呈平稳增长态势。
此外,记者从广东省统计局获悉,2008年广东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2009年39081.59亿元,2010年45472.83亿元,2011年52673.59亿元,2012年初步核算为5.71万亿元。
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制造”的重镇,近年来广东地区春运期间铁路发送旅客数总量变化不大,显示过去拉帮结伙去珠三角打工的趋势正逐渐改变。
过去,贴牌生产、“三来一补”成就了广东的制造业地位,但是后遗症也很多,“腾笼换鸟”势在必行。随着低端加工产业的逐步外迁,打工大军不再像以前那样蜂拥而来,广东地区春运期间的铁路发送量自然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GDP从3.57万亿提升至5.71万亿,人没增加多少,经济总量仍在提高。这说明广东转型升级步伐在逐步加快,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全国接待游客2.03亿人次
旅游休闲,消费需求日趋多样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2.03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5.1%;实现旅游收入1170.6亿元,增长15.4%。
历史数据显示,近年来,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游客数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2009年1.09亿人次,增长24.7%;2010年1.25亿人次,增长14.8%;2011年1.53亿人次,增长22.7%;2012年1.76亿人次,增长14.9%。
其中热门旅游城市三亚的数据尤其喜人。今年春节游客接待量达56.38万人次,增长16.49%;旅游总收入达43.6亿元,增长31.33%。2010、2011、2012年的游客接待量分别为:41.03万人次,增长15.94%;42.85万人次,增长4.44%;48.4万人次,增长12.95%。
近年来,春节期间,不在家过年,而是出门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节假日的常态选择。同时,旅游市场产品供给更加贴近百姓需求,旅游者出游也更加理性、文明。
观念的变化来自经济发展的推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消费升级需求旺盛。旅游需求是比较高级的需求,只有在消费者到了有钱有闲的阶段才可能去寻求满足。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中国旅游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均保持了较高增速,旅游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建设,不仅要求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硬指标,更要求完成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居民幸福感等软指标。进行旅游休闲,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公众的现实需求。
民航客运量增18%
消费升级,飞机出行渐成常态
据初步统计,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2月9日—2月15日),民航旅客运输量642.1万人次,增长18%。近些年民航一直保持在高位增长的速度,2006年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1.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2009年2.31亿人次,增长19.7%;2011年达到2.93亿人次。
过去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民航事业也得到飞速发展。以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例,2012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已经是2006年的3倍。今年春运期间预计完成客运量137万人次,增长7.5%。近年来,该机场春运期间完成客运量逐年递增:2008年完成61.46万人次,增12.13%;2009年79.75万人次,增29.75%;2010年96.29万人次、增20.73%;2011年109.89万人次,增14.12%;2012年127.42万人次,增15.96%。
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春运期间返乡、离乡的运输压力很大,以往比较依赖于铁路公路运输,如今机场也开始在春运中担任重要作用。新郑机场几年翻一番的吞吐量,一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强劲,二来反映了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深一步看,民航发展迅猛,更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的升级。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有了度假休闲、长距离旅游、出国旅游的愿望,同时对出行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旅游,人们也开始更乐意选择便捷、舒适的民航作为出行方式。坐飞机,正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选择。
网购火车票占总量40%左右
异军突起,互联网改变消费模式
春运车票开售以来,1月7日至2月17日网售为9300万张,全路为2.57亿张。春运车票开售以来网售占比最高的是1月28日,网售364.1万张,全路售741.7万张,占49.1﹪。
自今年进入春运以来,12306网站发售量已占到全国铁路发售总量的40%左右,而去年,这一比重只有20%左右。网络售票异军突起,成为今年铁路春运的突出特点。
3年前,当人们还在为购买一张春运回家的火车票,吹着冷风漏夜排队时,谁能想到如今可以坐在家里喝着热茶、点击鼠标购票?
品类丰富,购买便利,消费体验优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在网络购物时代,消费模式的革命使供需双方的不对等日益缩小,在不断优化消费体验的同时,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
消费模式在变革,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区别于传统“卖完拉倒”的销售观念,网络购物中“体验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多。网络口碑已经成为市场的奖惩机制,正倒逼商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诚信。同时,商家经营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物流快递业等蓬勃发展,吸纳就业势头强劲,更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
网络购物不仅关系着我国商业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也堪称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的一大抓手,更关系着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前景无限。
(本报记者鲍丹、王珂、曲昌荣、李刚、黄晓慧、熊建、林丽鹂、林琳、时圣宇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