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班费“参照社平工资发放”?别误解!

2013年02月19日 14: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锐评

  加班费“参照社平工资发放”?别误解!

  每逢春节,加班费都惹热议。2月9日,本地有媒体打出醒目标题:“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加班费的,参照社平工资发放”。该报称:“广东省工资条例规定得很清楚,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来计算加班费。如果约定不明晰的话,员工的实际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就按照社平工资来支付加班费。高于社平工资的,则按照实际工资来支付加班费”,“广州的社平工资是4789元,若按此计算,七天加班费高达3786元”。

  笔者长期关注企业劳资问题,但对上述报道中“劳动合同未约定加班费的,参照社平工资发放”的说法,综观我国及地方的现行法律法规都没找到任何依据,此文的部分观点是对劳动法规的理解偏差。

  加班费按实际工资或按社平工资计发,差别到底多大?根据现行法规对三种情况下加班工资分别不得低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150%、200%、300%的规定,假设广州一名员工的工资是3000元,没有约定加班费的计算基数或是约定不明晰(事实上绝大部分劳动合同都是没约定加班费的计算基数的),按照现行的算法,春节七天加班费只有2345元;但若按上述报道所说:由于该员工的实际工资低于社平工资(4789元),就须以社平工资为基数来计算加班费,那么,七天的加班费高达3786元。两种算法差了1400多元!一线工人、服务人员肯定拍手叫好,因为他们的工资大都低于社平工资,没想到这次“被平均”反而带来了实惠,老板们则真的成了“弱势群体”。

  但这样的算法有法理依据吗?我们来看看《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八条到底是怎样说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依法约定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所在地政府公布的本年度最低工资标准。未约定的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以用人单位所在地县级政府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实际支付的工资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实际支付的工资视为与劳动者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

  可见,参照社平工资计发的,是指“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并非加班费的计算基数。如果一个员工的合同工资是3000元,就算没有约定加班费的计算基数,其加班费的计算基数最高也只能是3000元,而不是4789元。况且这3000元中可能还包含着社保、津贴、补贴等项目,未必都属“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用人单位甚至可在合同中约定计算加班费的基数不是3000元,而只是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因为根据广东省高院《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二十八条:“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可见,只要依法约定的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法律允许的。

  希望用人单位最好还是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计算加班费基数,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作者是知名劳资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朱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春节全上班加班费是日工资17倍    2013年02月18日
  • ·应休未休工资报酬不含加班费    2013年02月19日
  • ·春节1天没歇 可拿17倍日均工资    2013年02月16日
  • ·五一假期加班最低能拿370元    2013年04月27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