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神秘父子1.08亿举牌亚夏汽车 公司否认信披违规

2013年02月0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胡仁芳

  被背景神秘的一对父子举牌后,亚夏汽车开始被质疑有涉嫌信披违规的问题。自然人陈德胜及一致行动人陈鹏合计买入公司股票1440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8.18%,而公司相关公告却迟迟没有对外发布。

  “陈氏父子认为自己是散户,买多少跟别人无关,也不了解举牌规则。1月29日,深交所通知公司时,公司才知道陈氏父子的购买行为。本身对方是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进行交易,和上市公司亚夏汽车本身没什么关系,上市公司不涉及信披违规。”一位不愿具名的亚夏汽车内部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月31日,公司股价报收8.85元/股,以此计算,此次陈氏父子买入公司1440万股,账面浮盈已经达到1905万元。针对公司股价昨日下跌1.67%,上述公司人士称,“此次事件对公司股价无影响,股票下跌与此事无关”。

  公司否认信披违规

  “我们都不认识陈氏父子,也查不到这两个人。如果说到违规,也是陈氏父子违规了。”针对记者提到的涉嫌信披违规一事,上述亚夏汽车内部人士如是表示,世纪方舟和亚夏汽车并没有违规。

  然而,无独有偶的是,世纪方舟减持亚夏汽车股份的数量与陈氏父子此番买入的股票数量完全相同,正好都为1440万股,占总股本的8.18%。

  而世纪方舟持有亚夏汽车的1440万股于2012年8月10日刚刚解禁上市流通,公司即在4个月后进行了第一次减持,2012年12月17日,世纪方舟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减持亚夏汽车600万股。本次减持后,世纪方舟仍持有公司84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4.77%。

  此次,陈德胜、陈鹏父子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平台合计买入公司股份1440 万股,其中,陈鹏于2012年12月17日买入600万股,陈德胜于2013年1月11日买入840 万股,合计占公司总股本的8.18%。

  也就是说,对于曾经身为第一大流通股东的世纪方舟来说,除了已经减持的600万股外,也只有其有超过800万股的公司股票可以交易。而经过两笔大宗交易,世纪方舟已将其持有的亚夏汽车1440万股全部卖出。公司曾解释,减持主要是为了实现世纪方舟的资产管理总体目标。

  记者查阅亚夏汽车招股意向书,2007年,世纪方舟以3600万元现金认购亚夏汽车600万股。2009年,世纪方舟又以600万元购买亚夏汽车120万股,两次合计持有720万股。2012年5月,亚夏汽车实行了每10股转10股派现金3元的利润分配方案,由此,世纪方舟的持股数达到1440万股。

  “目前这个事情,它本身是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交易的,和上市公司亚夏汽车本身没什么关系,上市公司不涉及信披违规。”上述公司内部人士否认公司信披违规,同时表示,深交所已经就此事询问了公司,公司已经如实向深交所进行了解释。

  1.08亿元蹊跷举牌

  此次,陈氏父子于2012年12月17日至2013年1月11日期间,买入的600万股亚夏汽车买入价格为6.67 元/股,随后,买入的840万股价格为8.14元/股,以此计算,此次陈氏父子购买亚夏汽车8.18%股份,付出了约1.08亿元真金白银。

  对于父子俩此次行为,公司在其公告中称,陈氏父子买入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乐观判断和对亚夏汽车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

  不过,据公司2012年三季报显示,公司的业绩却并不是那么理想。2012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242万元,同比下降41.34%,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6594万元,同比下降7.68%。目前,公司仍未发布2012年的全年业绩报告。

  “从公司业绩看,不知道陈氏父子这份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信心来源于哪里?”一位不愿具名证券业分析人士反问记者。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通过证交所交易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时,应当在3日内编制权益变动报告书,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也就是说,按照规定,亚夏汽车应该在1月14日左右就需要发布相关公告,但是,直到1月30日,公司的公告才姗姗来迟。“我们也不清楚,无法知晓当时的买卖情况,还是深交所通知我们的,我们才知道陈氏父子购买了公司股票。”上述公司内部人士如此解释,深交所是1月29日通知上市公司的,公司在系统里看不到任何消息。

  “公司得知消息后就联系了陈氏父子,对方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达到5%的举牌线规则,他们认为自己仅仅是散户,买多少跟别人无关”。上述公司内部人士补充道。

  按照公司1月31日当日8.85元的股价计算,参照买入均价7.53元/股计算,此次陈氏父子买入公司1440万股,账面浮盈已经接近20%,达到1905万元。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