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近30万亿影子银行风险不可小视

2013年01月31日 08:43   来源:李磊工作室   

  在近30万亿规模的影子银行面前,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专家普遍认为,影子银行的错配风险正在积聚。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以兜底的形式来处理个案正在形成对于市场的反向风险激励,存在局部风险向系统性扩散的可能,进而殃及整个实体经济。

  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在不同的定义下,影子银行有着不同的估算规模。

  根据上海证券的测算,如果将影子银行范围界定为“除商业银行表内信贷(本币+外币贷款)之外的所有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表外融资、非银行间接融资、金融机构直接融资、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等几大类,则估计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在27.88万亿元左右,占到2012年GDP比重的53.68%。方正证券则表示,从社会融资口径进行估算(截至2012年12月):首先,考虑银行表外业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约6.0万亿,委托贷款余额5.7万亿,信托贷款余额2.8万亿;其次,2012年三季度底信托资产余额为6.3万亿,年底或将达6.6万亿,民间借贷或在3.5万亿;另外,非银行部门持有的企业债券余额约4万亿。据此估计影子银行总量约28.6万亿元,约占GDP的55%。

  在机构看来,中国影子银行迅速扩张的脚步,并不会放缓,这与其产生的根源有关。瑞银证券表示,说到底,造成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各项政策目标以及各种政策工具之间的错配和冲突。政府希望保持经济较快发展,这就要求银行提供足够信贷;与此同时,政府又为了控制宏观风险而设定了贷款额度,为了控制信用风险而实施了各种银行业监管条例,这两者并存就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开创了空间。

  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之下,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影子银行背后蕴藏的风险。总的来看,尽管对于是否会在短期内出现系统性风险仍然存在争议,但是机构和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了高达30万亿之巨的影子银行隐藏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公募类影子银行存在两种错配:一是期限错配。影子银行多存在负债期限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多为3个月或6个月)匹配长期资产(地产或基建项目),因此需要不断滚动发行,才能确保不导致融资方的资金链断裂;另外一方面则是发行利率、标的项目收益率错配。在全部的5.9万亿信托资金中,有23%投向了基础设施,2012年新增的2万亿单一信托资金中,有30%都投向了基础设施;工商业信托中也有一大部分是与政府基建项目直接和间接挂钩。这部分基建信托产品的发行利率通常在10%以上,高者达到18%,远远高于基建项目可能达到的平均收益率。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监管带来的风险。影子银行覆盖了银行、证券、信托等多个领域,在现有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最终的监管机构来对其负责;另一方面则是影子银行本身的风险,金融产品发行速度过快,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2010年不到1万亿,2011年达到了3万亿,目前则已经膨胀到了7万亿,其中隐藏了期限结构错配的风险,一旦经济出现变化,可能产生系统性的偿还风险,而且个别产品还存在违约风险。

  实际上,除了结构错配之外,经济学家最为担心的,可能还是目前已经爆发的数起违约事件中兜底的处理方式,这或将对于市场形成反向激励,鼓励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冒险行为,从而使局部风险无可避免地走向系统性风险。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慕玲玲)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