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京津冀苏等地采访发现,我国现有孵化器在快速发展中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一些孵化器目标定位不清晰,政府追求规模政绩,企业孵化器发展正遭遇“成长的烦恼”。
发展进入快车道
自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孵化器约有900家,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在国内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
记者走访了解到,以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2011年,由大学科技园、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组成的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00家。在天津滨海新区,累计认定孵化器达25家,今年还有9家孵化器新投入使用。江苏省孵化器数量增长迅猛,截至去年,省级以上孵化器达188个,国家级孵化器37个。
孵化器投资主体也出现了新变化。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国民营孵化器数量显著增加,一批知名民企投资孵化机构,如李开复的“创新工场”,联想的“联想之星”等。根据国家规划,到2015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孵化场地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资金总额5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10万家以上。
孵化器快速增加形成了科技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推动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国每年孵化毕业的企业超过3000家,企业毕业时平均收入超过1000万元;国家级孵化器的企业存活率超过80%。
逐步暴露三大问题
孵化器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明显,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我国现有孵化器的发展也逐步暴露出三大问题:一是地方政府急于创收创税的心态导致孵化器引进企业求大求强,对初创企业重视不足。
二是孵化园区变收租者,无力提供更多服务。记者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地方政府主导还是企业投资建设的孵化园区,靠“房东经济”维持成为普遍现象。据2011年中国百家孵化器调查报告的统计结果,中国目前孵化器的收入结构总体上仍然以房租收入为主的占41%。
记者在天津市南开区一家企业开办的孵化器走访时,听到一家企业反映,他们2010年入驻该孵化器后基本上没有得到什么融资、市场、人才方面的服务,完全处于“散养”状态。
三是探索新运作模式需突破机制障碍。由于投资初创期企业的风险本身较高,再加上大部分孵化器管理团队缺乏专业的投资眼光和经验,投资血本无归的案例时有发生。有的孵化器一方面要为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另一方面又要对在孵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承担着双重责任,压力较大。
中部某省一家孵化器负责人就因涉足创业投资而头疼不已,因为对在孵企业的不慎投资,该孵化器成为法院的常客。
被房地产“绑架”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不少省市出现了以孵化器或企业总部基地等为代表的工业地产项目。一些入驻企业迅速将房产作为投资品转手售卖,导致许多总部基地空置率上升,有的孵化器甚至被称作“鬼城”。
一位企业主对记者抱怨,很多地产商找到一片房子或者一座办公楼,把牌子一改就成了“某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或是“某数码港”。等进去谈的时候,聊的不是如何被孵化,而是能否全款买房。
走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国家鼓励孵化器的发展,很多开发商蜂拥而上,多个省市不断上马动辄数百亩甚至数千亩的孵化器或孵化基地,真正形成品牌的并不多。这些拿地的开发商并不一定懂得工业地产开发,只是用这种手法变相囤积土地。这两年,孵化器的数量虽然稳定增加,但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另外,尽管很多地方扶持孵化器口号喊得积极,但很多政策却落不到实处,尤其是一旦涉及本就拮据的地方财政,地方政府更是“光打雷不下雨”。
专家表示,相当一部分政府或企业开办的孵化器仍具有强烈的公益性色彩,为企业提供房租极为低廉的办公环境和设备,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部分非盈利化孵化器应具备公益化、市场化二者结合的模式,以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为依托,打造专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提高孵化的效率和成功率。邓华宁 王 民 孙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