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追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爱的明星,所崇拜的偶像。平时,我们总能听到谁是谁最忠诚的粉丝。
“追星”对吗?也许对,但也许错。尤其在投资领域,笔者认为,“追星”须谨慎。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本期从三个方面去解读“追星”的结果:
一是,买进冠军基金,结果连续5年次年宝座易主,最严重的从上一年的第一名滑落至第二年的倒数第二名。
二是,买进冠军基金的同门新基金,结果5只冠军同门新基至今仅2只赚钱,而次年勉强进前1/2的也仅有3只。
三是,追逐五星级基金经理或赚钱能力最强的基金经理,结果胜算率也不过47.6%,并且,这里面还埋伏着明星基金经理出走的风险。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的标志性人物,2012年,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离职更令人震撼。他的离职,带给投资者的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连续多年业绩稳居三甲之后,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也终因王亚伟的离开,2012年的业绩破天荒地陨落至中游水平。
作为专业的投资理财机构,基金公司近年来日子很不好过,在私募基金、券商理财等冲击下,其市场话语权的正逐渐减小,其糟糕的业绩更是影响到了投资者的信任度。在这种背景下,效仿明星基金,亲历亲为地研究股票,或许是普通投资者不错的选择。越是环境艰苦,我们更应该保持头脑冷静、分析客观和操作理性。笔者注意到,近几年就有不少明星基金“颜面扫地”的案例。这也意味着,基金明星效应需要冷观,而非热捧。
值得注意的是,和渠道强势、“靠天吃饭”、市场不振等基金行业问题相比,“内伤”问题往往存在于具体公司中,是属于最应该避免的问题。普通投资者在追星的同时,还要看看这只基金所属公司的基本实力、管治能力、投资管理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等,以免急躁冒进,犯下致命的错误。
其实,每个人,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经营头脑,明星基金也会有自己的投资方法与思维上的惯性。一味的注重明星基金经理的而忽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合适的。就好像,有的基金经理喜欢选“黑马”,有的更擅长选时,有的习惯于低换手率的操作,而有的习惯于在波动中采取高换手率操作。这也就是说,不同的环境往往可能更适合某一类的操作风格。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投资者一味地跟随明星基金或明显经理,却不懂判断其准确性或者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要求,这时候的投资回报可能就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