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外在约束,消除违约动力——
善用期市,农户企业“两相宜”
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步伐加快,订单农业发展迅速,在稳定农户收入、节约生产成本及交易费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订单农业整体规模较小,履约率尚不足30%,农户违约风险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订单农业有效衔接了产销环节,改变了过去农户种植的盲目跟风现象,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因而备受农户欢迎;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加大,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动力不足,使得订单履约率低。这也就造成,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户违约风险高;当市场价格低于订单价格时,企业则面临亏损。
如何统筹利用期货现货市场,有效解决订单农业农户普遍欢迎与履约率低之间的矛盾,降低农户违约风险,始终是各级政府、涉农企业探索的重要课题。
建立约束机制
防范违约风险
订单农业中,如果订单价格过高,企业将承受较大风险,不愿意和农户签订单;订单价格较低,则对农户没有吸引力。而期货市场为双方把握最佳订单签订时机和价格提供了便利。
有些地方尝试“订单+公司担保”模式,引入外在约束机制降低农户违约风险。
以湖北奥星粮油公司为例,农户通过农民经纪人与公司签订油菜籽购销合同,并以该订单作为保证,获得第三方担保,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信贷机构获得贷款。通过这种安排,形成了公司为信贷合同提供担保、订单又为担保合同提供保证的风险防控链条,从而将订单履约情况纳入到“农户/农民经纪人—公司—信贷机构”三方框架中。如果农户或农民经纪人对订单违约,则造成对信贷合同的违约,将由信贷机构记入全国个人征信系统,从而形成对农户或农民经纪人违约的外在约束机制。
此外,湖北白银棉业股份有限公司还通过推行“订单+农户交纳保证金+期货市场”的经营模式,尝试以履约保证金的方式来防范农户违约风险。
当期货价格到达预期的目标价位,即使是短期高价,企业便在期货市场建立卖出套期保值头寸,同时立即以此价格倒推确定订单中的籽棉收购价,和农户签订籽棉收购合同。对企业而言,签订订单的同时即完全锁定了成本和利润,对农户而言,该收购价高于普通订单,具有较强吸引力。
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户必须支付企业相当于订单金额15%的保证金,承担履约风险。同时,企业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为生产优质籽棉奠定基础,也进一步为高订单价格提供了保障。
创新订单模式
消除违约动力
如果让农户在订单结算时总能按市场价结算,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户违约动力。遵循这一思路,涉农企业大胆创新订单形式,进行了更为有效的探索。
近年来,九三粮油工业集团通过“延期点价”模式与农户签订订单,初见成效。
所谓延期点价,即订单仅确定农户交货入厂时大豆的数量和质量,农户可在交货后一定期限内自由选择某一时点的价格进行结算,从而消除了农户担心卖亏的惜售心理。
对于企业来说,接货时即获得大豆所有权,可直接投入生产,有效节省了资金成本。
同时,由于农户交货后一般不会对订单立即结算,订单最终结算价会随市场行情变化随时变动,为管理结算价浮动带来的风险敞口,企业可根据延期点价订单签订情况买入期货进行套期保值。
该双赢模式既帮助企业锁定了原料及采购成本,又赋予农户自由选择卖价的权利,可谓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创新之举。
除了点价模式,保底价订单也是常用的订单形式之一。由于保底价订单具有期权性质,农户一旦签订,便与企业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由于农户需向企业支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因此,当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时,企业按保底价收购;当市价高于保底价时,企业需按市价收购。如此一来,农户锁定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的同时,仍能保留价格上涨的收益。
不过,企业仍需承担全部的农产品价格风险。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做法,企业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购买对应的看跌期权,与中介机构(一般为投行、期货经纪商)签订一个场外期权合约,或者通过中介机构在期货市场进行滚动操作等方式,对冲自身面临的风险敞口。
文/证监会期货一部服务“三农”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