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新三板难入缺钱中小企业“法眼”

2013年06月22日 11:0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张昊

  近期,新三板扩容的消息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有望超出预期的扩容规模使得新三板可能成为中小企业上市的有效渠道。然而,在广大中小企业看来,由于新三板的融资功能相对较弱,登陆A股创业板或中小板仍是其最终目标。同时,一些新兴的场外市场似乎对于中小企业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观望新三板

  贝尔信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是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经过几年发展,贝尔信在行业内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贝尔信产生了融资需求,上市提上日程。不过,贝尔信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新三板的扩容不会改变公司既有的上市计划,公司依然将上市目标定位在登陆中小板。

  “新三板的融资功能不够强大。虽然近期有新三板扩容的消息传出,但公司并没有将新三板作为上市的目的地。”贝尔信董秘孙凌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孙凌云发现,在新三板仅有的几例成功转板案例中,转入中小板的案例只有一个。“如果新三板的转板功能不完善,贝尔信这样的公司即使登陆了新三板,意义也不大。”孙凌云说。

  从融资的角度看,一些中小企业认为,与登陆新三板融资相比,继续寻求PE融资反而更加实在。孙凌云介绍,目前贝尔信正在进行第二轮PE融资,“按照目前新三板的估值水平,我们直接寻找PE融资更划算。”不过,如今的PE行业已经变得十分谨慎,与之前相比想要拿到PE的钱难度增大很多,贝尔信此轮融资已持续6个月。孙凌云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PE机构的谨慎行事还会持续。

  事实上,与中小企业的观望态度相仿,各大券商对于新三板也没有表露出足够的兴奋。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在新三板市场上活跃的券商,基本是一些中小券商,如西部证券、中原证券、齐鲁证券、南京证券等。这说明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大快朵颐且新三板业务鸡肋状况下,主流券商对新三板处于观望态度,尤其是IPO业务强劲的中金、中信证券、平安证券等实力券商,几无涉足。

  不过,华泰证券指出,随着场外市场热潮初起,大投行有重返市场之势。最近挂牌公司的主办券商中,频繁出现申万、国信、国泰君安、海通的身影。而且,一旦明确新三板公司的终身督导制,将由更多大投行参与新三板掘金。华泰证券认为,一旦新三板业务成熟,该项业务不仅将为券商贡献不菲收入,而且是延伸业务链、争夺第一手客户的必然举措,届时综合实力强的投行将抹平中小投行的暂时领先优势,并有望复制中小板、创业板的投行格局。相反,放不下身段去布局新三板业务的券商,将在未来的投行业务格局中处于劣势。

  新型场外市场具吸引力

  在新三板扩容渐行渐近的同时,其他场外市场也在不断发展。而新兴的场外市场更加市场化,也更加灵活,加之挂牌成本低廉,受到了中小企业的关注。

  招商证券在其研报中指出,未来券商的“蓝海”在场外,未来券商要改变目前“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场外市场业务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而区域型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券商积极介入后也将进入提速发展期。这其中,中信证券和国信证券率先参股了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一直受到行业关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的董事长由国信证券董事长胡继之兼任。

  胡继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采取全新的运作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及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私募的、小众的产品。在深圳的中小企业中,刚刚挂牌的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引发了比新三板扩容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不收取费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作为完全不同于现有交易所的融资平台,提供的一定不是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也不会有行政收费。”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石玉宝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不收取费用,深圳的中小企业对于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普遍比较积极。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的成立仪式上,胡继之宣布首批挂牌企业多达1200家。“反正也不需要费用,大家都觉得试试无妨。”事实上,胡继之还没有对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如何盈利做过直接表述。“我们将根据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非标准化产品,只要找到提供服务的方式,这些中小企业觉得是自己需要的,就一定会支付费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众多中小企业之所以愿意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是因为这与其最终登陆中小板或创业板的目标并不矛盾。胡继之多次表示,中小企业在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不但不影响公司在A股的IPO,通过交易中心的相关服务,还会推动挂牌公司登陆A股。但是新三板缺乏这样的吸引力,“新三板的转板先例还不够多,反而给中小企业一种登陆了新三板,距离创业板或中小板距离更远的感觉。”石玉宝说。

  招商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制度改革推进不如预期,交易量持续低迷”是未来新三板市场发展的主要风险因素。(记者 张昊)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