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渐行渐近。日前公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引起基金关注。对于公募基金而言,首先要面对IPO重启可能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其次,《征求意见稿》中关于提高对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的网下配售比例,也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目前许多基金公司投研部门在密切关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相关进展,债基经理期待相关操作细则尽快明确。
债基经理期待政策导向明确
一直以来,债券型基金都是基金“打新”的主力部队,原因就在于对收益空间并不大的债券投资而言,通过打新股所得的利润,往往对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证监会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市场纷纷认为这是新股发行即将重启的前奏。对此,不少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门均在密切关注。
不过,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稿》主要还是进行方向性的指导,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现在他们盼望的是进一步明确的细则。他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顾虑:2012年7月证券业协会叫停一级债基“打新”资格,已明确传达了监管层不希望纯债基金参与权益类产品投资的意向;此外,对于二级债基、可转债基金这样具有权益产品投资能力的基金来说,也主要是鼓励那些资产规模较大,打新收益不至于引起利润波动太大的基金去参与。
“尽管最近的文件里提出了网下配售的新股中至少40%应优先向公募基金和由社保基金配售,但没有看到进一步细则的情况下,我不好去评判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现在我们最关心的,是未来对债券基金打新是怎样的态度,会不会有进一步的限制。毕竟,债券基金参与新股配售的出发点和之后的持有期限,与股票型基金相比还是有差异的。”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说。
与此同时,某基金公司投资部门负责人谨慎表示,《征求意见稿》中所体现出的扩大公募基金与社保基金网下配售比例,限制发行人大股东、董事、高管减持价格等,都是在往正确的方向走,但力度稍显不够。
“比如现在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要加强对相关责任主体的市场约束,发行人控股股东、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管要承诺: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年内减持的,其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如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发行价,或者上市后6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持有公司股票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其实,6个月太短了,我们觉得应该把考察期限延长到上市后一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上述投资人士如是说。
IPO重启已有心理预期
推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后,A股市场已对IPO重启有所预期,节后市场走势也在消化这一信号。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几位基金经理均表示,该来的总会来,IPO重启之后的一二级市场投资,应该从不同的投资组合出发,或立足于市场态势,或立足于股票内在质地来作决策。
“我觉得IPO重启是势在必行的,但它不太可能改变目前大、小股票之间结构分化的情形,不会成为风格切换的催化剂。至多可以说,创业板公司再难现年初那样非常乐观的局面了。那么接下来我觉得,还是立足于股票本身,着重去考察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精选经得起考验的股票。”一位今年业绩表现出色的股票型基金经理说道。
“我们对打新会比较谨慎。这次发行改革,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新股发行价格过高的局面,但还是不要有过高期望。相比之下,二级市场的风险会小很多。”一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称。
另一位债基经理更看重IPO重启时的市场形势。他表示,如果届时市场气氛较为乐观,则打新就有获利的空间,这与发行价的高低并不完全相关。
不过,他也对流动性趋紧的局面有所忧虑,认为如果与IPO重启交织在一起,则可能使A股市场承受一定压力。
“一般来说,季度末、半年末都会出现资金从紧的情况,但这一次比以前都剧烈,而且提前了十几天,从资金紧张的程度如此之深,时间提前这么久的表现来看,央行并没有多少放松的意思。我们觉得,这可能是央行在敲山震虎 ,希望各金融机构警惕风险,在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速均有所下降的背景之下,要主动地降杠杆,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如果流动性持续从紧,那么除了拆借资金,其他一切金融资产的价格都会下跌,包括股票与债券。”该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