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八大金刚控制中国网络命脉 国货替代战略刻不容缓

2013年06月17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6月份的爆炸性事件——美国政府“棱镜”项目的曝光,给中国的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而中国对信息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或将影响美国相关信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

  美企“八大金刚”

  控制中国网络命脉

  近年来,美国频繁就网络安全问题向中国挥舞大棒。去年,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的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事实上,中国的信息安全一直存在巨大的隐忧。与众多中国企业在美国遭到封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在中国的政府、金融、化工等核心领域内,有大量设备来自以思科为代表的美国“八大金刚”(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他们占据着国内庞大的市场份额,控制着我国大部分网络要道。

  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认为,“八大金刚”中尤以思科危害最大。这是因为:其一,思科和谷歌、微软、高通等不同,思科主要的领地在网络基础设施领域,这是整个网络的命脉所在;其二,思科与美国政府和军方关系密切,是美国“网络风暴”系列演习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其三,思科产品已经全面渗透到我国电信、金融、石油、化工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

  数据显示,思科占据了中国电信163骨干网络约73%的份额,把持了163骨干网所有的超级核心节点和绝大部分普通核心节点。

  在金融行业,中国四大银行及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全部采用思科设备,思科占有了金融行业70%以上的份额;在海关、公安、武警、工商、教育等政府机构,思科的份额超过了50%;在铁路系统,思科的份额约占60%;在民航,空中管制骨干网络全部为思科设备;在机场、码头和港口,思科占有超过60%的份额;在石油、制造、轻工和烟草等行业,思科的份额超过60%,甚至很多企业和机构只采用思科设备;在互联网行业,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新浪等排名前20名的互联网企业,思科设备占据了约60%份额,而在电视台及传媒行业,思科的份额更是达到了80%以上。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多年来思科始终存在网络安全隐患。思科给出的安全防护解释也未能让研究人员满意。

  “棱镜”敲响安全警钟

  国产设备或替代国外产品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棱镜”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证明美国对中国的信息安全确实构成威胁。他呼吁,中国应该借鉴学习美国的一些做法,未来在信息产品设备的采购方面,要有防范意识。

  秦安也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联合华为、中兴等在美受阻企业,全面梳理美国阻击其产品的具体做法和法理依据,尽快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业务网络核心产品替代战略”。

  对于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中国大型央企也已经开始警觉。

  2012年10月底,中国联通已经完成对“China169”骨干网江苏无锡节点核心集群路由器的搬迁工程,此次被搬迁的正是思科路由器CRS。

  中国电信163和中国联通169是中国最重要的两个骨干网络,二者承担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的流量。有业内人士指出,思科的产品漏洞及后门问题,正是运营商更换设备的主要原因。

  华创证券TMT分析师马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棱镜”项目曝光后,政府对国家网络和通信安全的重视程度应该会变得更高。采购信息设备时,会偏向国产设备。但他认为,一切还是要在WTO的规则下进行。

  瑞星安全专家唐威告诉记者,现在政府采购肯定会优先选择国产设备。他不认为WTO规则会对采购选择形成制约,“主要还是性能问题”。

  秦安认为,完善政府采购相关法规是当务之急。“我国2001年制定的《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不仅已经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而且两部法律对政府采购国产化产品的界定比较模糊,需加紧修订。”

  科技产业信任动摇

  专家点名防范苹果

  “棱镜”曝光引发的网络隐私安全恐惧正在动摇人们对科技产业的信任。微软、谷歌、苹果等九大科技巨头均被指参与了“棱镜”项目。

  彭博社援引四位知情人士称,数千家科技、金融以及制造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密切合作,提供敏感信息。

  知情人士称,很多互联网和通讯公司自愿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额外数据,比如设备配置,但并不涉及其客户的私人通讯信息。众多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银行、互联网安全提供商、卫星通讯公司以及其他公司也都参与了政府项目。

  曾剑秋向记者表示,中国早就应该对美国的产品有一个安全意识。他还特别提到了苹果手机和电脑。“虽然加入较晚,但苹果在‘棱镜’项目中肯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拥有苹果产品者众多,需要警惕。”(证券日报 马 燕)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