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小微企业金融债“遇冷”背后

2013年06月17日 07:39   来源:新闻周刊   

  “国有大行对小微贷款需求欠缺往旺盛度,导致其暂停发行小微金融债。此外,今年不少银行存款增长有所回暖也是小微金融债‘阶段性’降温的主要原因。”据某银行业内人士透露。

  小微金融债缘何遇“冷”

  2011年,首单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闪电获批,距离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仅有短短15日。中小银行纷纷踊跃向监管部门提交发行申请。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小行发债热情如此高涨,源于银监会新规中关于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可以扣减存贷比的规定,这有助于缓解银行存贷比压力,也将成为年报时业绩表现的新增长点。相比较于集中做大客户业务,在负债成本上有优势的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为了盈利,在申请发行小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

  因此,在2011年,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据坊间不完全统计,银行已发或待发小微金融债规模就已超过2800亿元,但追捧小微金融债的机构多为股份制银行,未见四大国有银行身影,直至今日,小微金融债仍未改变国有大行对其冷遇的局面。

  此外,不少银行存款增长改善也是小微金融债遭部分机构“暂时性”冷遇的另一主要原因。

  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商业银行在境内发行的普通金融债共计590亿元,而去年同期则高达1151.5亿元。

  对此,东方证券称,一是部分银行存款增长非常迅猛,二是有几家中小银行储蓄存款占比已稳定突破20%的瓶颈,其中兴业、民生、光大、南京、宁波几家银行,不论存款增速,还是储蓄存款占比变化都优于同业。存款增长最突出的是兴业银行,2012年其存款增长34.79%,2013年一季度又比年初增长11.2%,同比增速高达46.98%。

  “我们今年存款增长情况不错,当然暂时就没有再发小微金融债的打算,毕竟成本更高。”一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而在今年初,记者曾获悉该行有再发小微金融债的打算。

  大行“不差钱”对发债无兴趣

  记者注意到,在众多发债的金融机构中基本都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而国有大银行却无一家发行或拟发行小微金融债。此前,多家大型银行也表示今年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但也只是表示将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倾斜力度。

  据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银监发〔2011〕94号,以下简称《通知》)介绍,该债项所对应的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在计算“小型微型企业调整后存贷比”时,可以在分子项中予以扣除。这就意味着,发小微企业金融债的银行可以借此缓解存贷比的压力。

  业内专家分析称:“小微企业金融债毕竟成本较高,一般此债项的票面年利率为4%-6%之间,但是银行一年定存利率不过3.5%,活期只有0.5%,从存款结构上看,活期存款还占较大比重。显然,对于银行来说,从资金成本角度考量,发债成本高于吸储成本。因此,存贷比考核压力较大的中小银行更偏爱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反之,资金充裕的国有大行对此债项缺乏发行动力。”

  此外,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与银行定位有关,中小银行放贷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对中小企情况较为熟悉,规划时能有的放矢,更贴近他们的真实需求。况且很多中小银行是区域性银行,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而政府需要中小企的正常运转以保证就业、财政收入等稳步发展,会对中小银行贷款力度提出些要求。

  推进小微金融服务需持续“给力”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考验。在监管部门政策激励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银行业总体上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性很高,服务水平明显上升。但部分银行在战略定位上尚未树立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理念,专业化机制和体制建设落实还不到位,也缺乏对市场和自身的了解,专业水平有限,服务模式和产品设计出现简单趋同的苗头,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而互联网、电商等新兴的第三方机构凭借掌握信息流和物流的优势,也加入对小微企业客户的争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下一阶段,监管部门将把“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拓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作为工作目标,并继续推动配套政策和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从增供给、强服务、防风险、筑合力四个层面,更好地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其中,风险防控应重点警惕。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针对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个别地区和行业小微企业风险暴露增加、不良贷款反弹的情况,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要遵循市场原则,做好三项前瞻性工作:第一,主动防范风险。科学把握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客观规律,将风险防范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进攻。当前,要及时调整完善小微企业客户甄别技术和信贷管理文化,创新服务方式、信贷产品、管理流程、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风险防控的前瞻性、主动性。第二,及早化解风险。力争做到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早预警、早识别、早处置。对潜在的重点风险和苗头性、趋势性风险隐患,要提高敏锐性,重点加强监测和管理。要坚持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风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第三,审慎科学开展创新。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务实推动,稳中求进,要统筹创新发展和合规风控,提升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各商业银行要有效跟踪、研判和管理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健全风险隔离措施,把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切实防止风险外溢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