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企向限价令妥协 北京6月份新盘供应量将创新高

2013年06月14日 0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有分析人士称,之前因新建住宅限价政策而积压的项目近期集中入市,尤其是以快销定位的项目,为提高周转速度,房企选择了让利入市

  北京楼市实施新房限价政策以来,开发商以“理想”的售价顺利拿到新盘预售证变得比较艰难。不过,进入6月份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新房供应量出现井喷,尤其是定位快销项目的开发商选择了适当降低利润,以求尽早入市抢得市场先机。

  亚豪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 6月份北京楼市已有18个项目新开盘,比5月份同期整整多出一倍,同时创下了今年以来各月同期放量的最高峰值。

  对此,亚豪机构副总经理高姗向记者表示,随着取得预售证的项目逐渐增多,6月份,北京楼市开盘量有望达到今年新高,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楼市供求部分失衡的现状,房价上涨压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新房开盘量将创年内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高姗向记者分析,自北京楼市的新建住宅执行限价政策以来,新增供应持续吃紧已经两个月有余。同时,供应的紧缺与市场预期向好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反而成为购房需求持续坚挺的助推器。而5月份和6月份两个月,往往是开发商冲击全年业绩的一个黄金时期,在目前购房需求高涨的形势下,靠快周转赢得利润的开发商显然有些“按捺不住”了。

  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端午三天小长假期间(6月10日-6月12日),北京共有5个项目开盘,累计新增套数1849套,新增供应面积达15万平方米,相比上个小长假五一期间,供应套数与供应面积分别大涨199%、126%,供应量出现井喷。

  除此之外,进入6月以来,北京楼市新建住宅开盘项目量明显增多。正如上述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6月份新盘供应量已经达到了今年以来各月同期放量的最高峰值。

  “在限价博弈中,开发商逐渐入市。”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也向记者表示,以6月份以来新建住宅的入市量来看,之前因为受限价政策影响而遭到拖延入市的新盘项目开始入市。

  值得一提的是,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入市的项目还是以刚需盘为主。以端午期间新开盘的5个项目为例,除了位于通州区的旭辉·御锦为低密度叠拼别墅产品外,其余4个项目全部为品牌开发商开发,定价2万元∕平方米左右的刚需和刚需改善类型产品。这些入市的新建住宅分别是位于房山区的中粮万科·长阳半岛和金地·朗悦,位于顺义区的中粮·祥云国际生活区,以及位于朝阳区的金地·格林格林项目。

  对此,高姗向记者表示,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6月份楼市开盘量有望达到今年新高,北京楼市库存也会随之增加,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楼市供求部分失衡的现状。

  开发商让利加快推盘

  不过,高姗同时也向记者强调,越来越多的房企或将向限价令逐渐“妥协”,尤其那些以加快销售,快速回笼资金定位的项目,其开发商为完成年度销售任务,大多会采用适度降低利润,尽早入市以求率先抢占市场的策略。

  “实际上,我们原打算以超过33000元∕平方米的销售均价入市,但这个想法已经落空了”。一位知名房企的高层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因项目销售定价未得到批准,我们的项目入市时间已经遭到拖延。虽然近期已经取得预售证,但最高拟售价格还未达到3万元∕平方米,实际成交价格显然更不能达到3万元∕平方米了”。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从多个刚刚获得预售证的新盘项目开发商处获悉,虽然部分项目用精装修形式提高了售价,甚至有的项目根据项目类型(比如联排别墅、高层建筑,甚至楼王)分类获得不同定价的预售证,但实际上平均最高拟售价格确实要比其最初预期定价低一些。

  而上述高层人士同时也向记者透露,限价政策的实施对开发商影响确实很大,不但压缩了开发商对项目的预期利润,而且由于项目未能如期入市,也增加了开发商的资金成本。因此,部分开发商为缩短项目开发销售周期,适度让利,调低项目入市销售价格,在当前相对有利的形势下加速清盘,以获取较高周转率,这也是更多房企无奈之下的应对之策。

  至于市场是否会接受这些集中入市的新建住宅,高姗则向记者表示,随着取得预售证的项目逐渐增多,预计从下周开始,6月份增多的新建住宅供量将开始逐渐反映到签约数据上,进而带动楼市成交量出现恢复性增长。

  不过,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则向记者表示,虽然未来楼市新建住宅供应量或逐渐增加,但限价政策仍然持续执行,新盘去化率也较高,所以房价上涨压力依然不小。(证券日报 王丽新)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