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日前公布涉及60个经济体的2013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由去年的第七名降至第十一名。与此项排名对应的,是台湾经济近期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闷。
稍早前,台湾“行政院院长”江宜桦在参加台湾工商协进会早餐会时,提出目前台湾经济很“闷”,主要是产业无法顺利升级,经济成长率无法大幅提升,薪资无法提高,失业率仍然高企。江宜桦此言一出,“闷”和“闷经济”就成为台湾的流行语,台湾经济如何解闷去愁,也成了各界关注的话题。
从数据看,台湾经济确实很闷。本来,对2013年经济增长的预估,台湾学界和相关部门一度十分乐观。台湾“主计处”预计2013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将逐步企稳回升,有望达3.59%,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经济研究院等智库也预计在3%以上。但自年初以来,台湾经济并未如预期那样快速复苏,且严重缺乏动力。3月份台湾外销订单358.4亿美元,年减6.6%,为去年8月以来(扣除春节因素)首次衰退;第一季度台湾外销订单1020.1亿美元,较上年衰退1.7%;3月份台湾工业指数为131.16,较去年同期衰退3.28%,扣除春节因素创近15个月新低。受诸多因素影响,3月份台湾经济景气信号灯再度亮出代表景气转向的黄蓝灯,这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第7个黄蓝灯,时间之久显示台湾复苏动能严重不足。据台湾“主计处”统计,2013年第一季度台湾经济增长率仅为1.54%,较原先预估的3.26%几乎“腰斩”,不仅粉碎了年初台湾“经建会主委”管中闵许下的失业率与经济成长率“黄金交叉”的豪言,也为全年经济增长率“保3”目标的实现增添了新变数。
面对复苏乏力的经济现状,岛内高达58%的民众呼吁马当局拼经济。对此,马英九公开表示,当局将尽可能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接下来就是分散出口市场、增加出口。江宜桦提出六大振兴经济方向,包括助消费、振股市、兴金融、拼内需、促投资及拓出口,并公开表示将招商引资,让更多岛外投资进入台湾,并促进台湾产业转型创新。江同时表示将主动积极检讨金融法规松绑,将大陆QDII来台投资台股额度放宽至10亿美元以上,并协调简化关务申报流程等多项法规松绑。之后,台湾“行政院”宣布13项提振景气措施,预计投入32.4亿元新台币,发挥点火作用。
台湾经济怎么会变闷?从表象上看,是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冲击的结果,但更深层次上看,则是岛内近几十年来所形成的产业与需求结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台湾业已形成的产业与需求结构,正面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严重挑战。一方面,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需求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欧美需求持续疲软,大陆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全球需求的重要力量,但短期内也很难支撑全球需求的恢复发展,世界需求结构的变化对最终市场仍在欧美的台湾出口形成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全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搞金融、中国搞制造”的产业分工格局将逐步调整,世界产业结构将步入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在此背景下,岛内产业将面对欧美及大陆等更多的竞争,一些原有的优势产业如面板、半导体等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此外,台湾企业主要从事OEM与ODM,为欧美大厂代工,缺乏自有品牌与通路。这种以代工为主的企业经营模式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岛内企业的举步维艰就已使这种弊端暴露无遗。
台湾经济如何解闷去愁?首当其冲的,是马英九当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短期刺激与长期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台湾的政党政治容易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经济政策的短期性、刺激性,为了扩大票源,赢得选举,不惜下猛药,短期内,也许经济会好转,但长期影响更坏。
当然,更重要的,是两岸的经贸合作。台湾应紧紧依托ECFA,调整过去“只要不给,多要不给”的单边主义心态,大开大阖地推动实施更积极的大陆经贸政策,特别是充分利用两岸在“经合会”下设立产业合作小组的有利条件,持续推动两岸产业深化合作,促进两岸产业链的整合。在产业选择上,应考虑岛内民众的利益需求,大力发展对岛内民生有积极影响的产业,推动重大项目在岛内开工建设,扩大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效果。
这是台湾经济解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