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拆借违约门”扰动市场预防心理或加剧流动性紧张

2013年06月08日 07:49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威 裴文斐发自北京、上海

  从今年2月7日以来,央行便拒绝重启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逆回购操作,市场也并未出现流动性紧缩的情况,而央行本周向金融系统净投放了1600亿元流动性,市场资金面却出现了紧张局面。

  近日,有关“光大与兴业银行同业资金违约”的传言使得资金面紧张的情况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光大银行与兴业银行都作了澄清,但资金市场不少交易员都表示此事为真。

  某券商债券分析师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种情况很可能和外汇流向有关,现在可能是流出,且流出速度很快,从而导致资金面特别紧张。

  传光大对兴业银行60亿资金违约/

  近日,有消息称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千亿到期资金无法收回,致使兴业银行四处寻求资金援助。另有消息则称,因流动性紧张,光大银行对兴业银行的60亿元同业拆借资金本应到期,但光大银行由于头寸紧张而出现违约。

  对此,某银行交易员昨日(6月7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确有此事,有两笔违约,就是不清楚规模有多大。

  随后,记者联系到兴业银行,兴业银行表示,所谓光大对兴业的资金拆解违约过千亿,且两家银行交恶,是不实的、过分夸大的信息。近日来,银行间市场资本面紧张,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造成的。

  而当记者问及规模是否为60亿时,兴业银行则表示只有上述官方说法。

  随后,记者拨打光大银行宣传处电话,电话处于关机状态,而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光大银行私人银行(上海)中心总经理昨日在其新浪认证微博上表示,关于有关我行与兴业银行违约交恶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兴业银行一直是我行重要的业务合作伙伴,双方合作关系良好。我行备付充分,与所有交易对手交易正常。上述消息是别有用心的造谣,我行将保留追究造谣者责任权利。请各位不要信谣、传谣。

  头寸安排不当可能致资金问题/

  某券商高级债券分析师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昨日,白天市场资金特别紧张,从回报率就可看出来,隔夜的都升到8%以上了,这只在2011年出现过如此紧张的局面,而当时通胀比较高,央行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于是资金紧张。

  对于光大与兴业银行的资金事宜,两家银行都未给出细致的说法,业内人士也有疑问,假如光大违约属实,那么,是资金面紧张导致“违约”,还是这次“违约事件(或传言)”导致市场担忧资金面紧张?

  上述高级债券分析师表示,如果光大违约属实,也是因为资金面紧张导致的,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资金紧张的情况,从回购利率可以清晰看出有平台性的抬升。从七天回报利率的走势来看,在出这个事情之前,就已经走高了。

  记者发现,在5月中旬之前,七天回购利率在2.7%左右的水平,逆回购也是2.7%,从五月中旬开始,回购利率开始跳涨,5月16日跳到了3.2%,5月17日跳到3.7%,而5月20日升至4.4%,而后回到3.5%,之后再回到4%以上,七天回购利率在4%以上已经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

  同时,有些银行的头寸没有安排好,可能也会出现资金问题,上述分析师表示,因为头寸不是特别好控制,银行本来有存款没有存进来,有的贷款到期没还款,付给别人的钱就会有影响,一般情况下,都会有超额备付,就是放些钱,应对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如果流动性不紧张,可以不用放。现在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备份更多的钱。

  预防心理或引发连锁反应/

  “本周央行向市场投了1600亿,而市场资金面却出现了紧张,这可能与央行收紧流动性关系不大,可能与外汇占款发生变化,流动方向有关,”上述债券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央行之前一直都是正回购,同时启动央票,都没有导致市场紧张,那么很可能和外汇流向有关,之前是资金流入,现在可能是流出,而且流出速度很快,导致资金面特别紧张。

  央行数据显示,央行4月新增外汇占款2843.43亿元,从2012年12月起,外汇资产已经连续5个月增加,规模达1.37万亿元。

  “外汇流入使得资金面一段时间很充裕,而突然流出也会使市场资金面严重收紧,之前人民币一直升值,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从近期人民币兑美元的即时价可以看出人民币出现微贬,美元对人民币的即期询价是6.133,昨日是收在6.1335,5月27日是6.1212,至少从5月27日到现在没有升值,还贬了点。”上述分析师说。

  “现在资金面紧张,大家的预防性会加强,从而进一步加剧流动性紧张,”上述分析师表示,每一家银行都有一个蓄水池,如果市场资金宽松,这样银行就会把备用的资金借出去作别的事情,收益更高,蓄水池就是空的,但如果市场资金面收紧,银行都会纷纷储蓄一些资金以防万一,这种预防导致的结果则是市场资金面更为紧张。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