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外汇局近期密集出台加强“热钱”监管等政策的影响,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较4月份大幅降低了77%。
伴随着外汇占款增量的陡然下降,5月31日以来,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大幅攀升,基准7天回购利率上周全线飙涨,7天回购利率上周二是6.82%,周三飙升至8.2%,周四飙升至12%,周五降至8.5430。而在上月末流动性紧张现象发生前,该利率平均水平为3.30%。
虽然引发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大幅飙升的原因,既有债市监管带来的商业银行去杠杆化,也有半年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集中到期,但外汇占款增量急剧下滑无疑是重要推手。“钱荒”蔓延,让银行体系甚至缺乏购买债券的充足资金,债券流拍事件频频发生:继6月6日农发行原计划发行200亿元6个月期债券,结果仅发行了115.1亿元之后,6月14日财政部计划发行的150亿元短期国债最终也仅售出95.3亿元。上周财政部发行的300亿元10年期国债,拍卖结果依然表现平平:投标倍数为1.43倍,创下2012年8月份以来同品种国债投标倍数的最低水平。
银行体系遽然短缺的流动性,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专家建议,目前应及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否则将影响后续债券的发行。更大范围传播的消息则是,大型银行正向有关方面施压,希望能释放资金,以缓解中国经济当前所面临的流动性异常短缺问题。
银行体系流动性真如银行间市场所显示的那么紧张?
从5月份新增贷款数据看,当月人民币贷款新增6674亿元,不仅低于4月份的7929亿元,同比也少增1258亿元。仅从单月信贷数据看,银行体系流动性确实紧张。不仅如此,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9万亿元,也比上月少5763亿元。然而,从5月末的人民币贷款余额看,这一数据为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而1至4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量高达15097.41亿元,月均增量约3774亿元,而去年全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总额也不过4946.47亿元。
这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的存量流动性依然处于高位,所谓的资金紧张是结构性的。市场所反映出来的流动性紧张,主要存在于少数杠杆化程度过度的商业银行中。这类商业银行由于激进经营,热衷于绕开监管防线无度发行理财产品、发放超出负债规模的信贷,一些资金甚至被挪作他用,因此一旦流动性收紧,从银行间市场难以拆借到资金时,流动性风险立即显现。
如今,大规模信贷投放已难以为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也在改变热钱流向,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度宽松的时代正在过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转变思路,稳健经营,而不能在过度追求规模和效益的同时,将流动性的命脉交给银行间市场或银行间借贷。事实上,在一些银行深陷流动性窘境、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持续高企的背景下,货币当局仅在6月18日和20日分别发行了3个月期20亿元央票。地量央票在“钱荒”背景下发行,不仅意在打消一些银行期待重回宽货币时代的期望,表明当局不会释放流动性的意图,也意在利用市场动荡之机测试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评估目前的流动性风险。
其实,目前国内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时间,因此,此时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放松货币供应,不仅会使部分新增流动性流向过剩行业,从而加剧产能过剩,影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也会增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刺激地方政府乱铺摊子的冲动。同时,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有65个,表明房价上涨压力依然很大。如果此时放松货币供应,资产价格泡沫将会继续膨胀。何况,银行贷款作为企业以往的主要融资渠道,其利率水平受到严格管制。这也使得即便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更多资金,由于成本低廉,这些资金也更容易流入国企手中,而真正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其融资环境并不会因此改善。
鉴于流动性紧张是结构性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仅限于少数领域。而且当前“金融脱媒”已成大势,在银行那里难以获得信贷支持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等方式,向市场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正通过理财产品和债券等渠道,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因此,较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依然是当前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最好选择。事实上,通过上周四第三期400亿元国库定存招标,加上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央行本月迄今为止已向银行体系注入逾3000亿元流动性,相当于半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据外媒报道,在上周四银行间市场部分短期利率创下纪录新高后,央行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投放了500亿元人民币,有效缓解了阶段性资金过度紧张的状况。这被市场视为央行在不愿下调准备金背景下的另一种选择。
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惠誉日前表示,“中国信贷泡沫为现代世界史上前所未有”,国外投资大佬也警告,“中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信贷泡沫,这个泡沫是不会善终的。”在越来越多的信贷增长,却得出越来越慢的经济增长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宽货币”政策思路并不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选项。徐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