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消费者感叹“再不相信忽悠”

2013年06月08日 09:34   来源:北方网   张倩怡

消费者感叹“再不相信忽悠”

  别闹、别慌、别吹……进入六月,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天猫等大大小小的电商造出了又一个网购节——“红六月”。不过这一次热闹的“你来我往”却无法让消费者轻易掏钱买单。

  消费者:“连热闹都不想看了”

  “叮当”,抓起身旁从早上就响个不停的手机,在朝阳门上班的方钦决定用中午午休时间集中清理这几天手机里的促销短信。

  “京东心动价”、“当当等你来”、“苏宁易购大促”……从5月底开始,方钦的手机里已经密密麻麻塞满了长长短短60来条这样的短信。

  方钦有着七八年的网购史,算得上是个“钻石级”买家,不过这样的身份也让她最近有些不堪其扰,“因为我在好多网站都有注册账号,他们最近每天都会推送各种促销信息。”

  方钦上一次“热血”参与电商抢购是在前年的“双11”,“那时候网上提前都有打折的商品名录,我恨不得当成字典来研究!”不到2年,再次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大战,方钦却连“热闹”都不想看了。

  和方钦一样,不少消费者对于像过年一样热闹的价格战纷纷有了“免疫力”,奥维咨询品牌总监苏亮说,根据对此次价格战的舆情分析,消费者更趋理性,“跟风的少了,观望等待真正低于市场价再出手的多了。”

  不过,电商领域的这场“价格战”却越打越热闹。

  5月的最后一天,在苏宁易购、当当等竞争对手的连环叫阵下,此前宣布“休养生息”的京东坐不住了,打出了“别闹”标语。这也开启了新一轮“口号秀”,苏宁喊“别慌”,易讯冷笑道“别吹”,亚马逊淡定提“比价”,当当则劝架“都别吵”……深圳触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龚文祥表示,国内前15名电商除唯品会外,已悉数卷入“红六月”。

  业内:造节图的是生计

  同去年的“6·18”、“8·15”一样,此轮“价格战”的核心又落在了京东商城身上。自2009年开始推出自己的“6·18”店庆日,京东在去年遭遇了苏宁、天猫、亚马逊的阻击战。

  京东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6·18”全天京东共创下有效订单150万单、成交金额10.16亿元,这样一份令人艳羡的业绩自然让京东不会放过今年。如同天猫已经打出名头的“双11”一样,让以“6·18”为领衔的“红六月”成名,同样成为京东的目标。

  “烧的还是把虚火。”华平投资顾问黄若表示,各家电商看似热闹的“价格战”背后,无不有着盈利的压力,“想要用简单的销售补贴来盈利,这种‘价格战’并不理性。”

  此前宣称有望在2012年四季度实现盈利,京东掌门人刘强东今年年初再次说出了京东的年度目标:2013年,京东要实现季度盈利!2012年京东实现销售额605亿元,同比增长188%,不过却仍旧存在近20亿元财务缺口,盈利仍只是目标。

  电子商务观察专家鲁振旺分析认为,目前京东商城的业务模块分成三种:一种是3C家电,完全自己采购;一种是日用百货,部分采购;一种是POP平台,即他的开放平台。但这三大业务板块,还没有一块能通过规模带来很大的利润。

  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另两家传统零售企业的电商之路走得同样并不顺利。苏宁2012年财报显示业绩下行44.49%,国美电器的账单上也出现了2012年全年近6亿元的巨额亏损。当当同样面对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第八个季度亏损。

  专家:电商价格战陷入疲劳怪圈

  “电商的烧钱时代已经过去,消费者对网购节产生疲劳消费心理后,如何用消费体验留住他们才是更重要的。”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表示,网购消费者在发生变化,从找便宜的商品,变为现在对服务、品质、体验、便利性等有多元化的需求。

  而在产业观察人士梁振鹏看来,大大小小电商集体“造节”更多出于“树大好乘凉”的心态,“从去年‘6·18’到今天,类似的购物节没有10次也有8次了,攀着京东这棵大树,电商们纷纷争抢出镜的机会。”

  梁振鹏认为,不少电商都是互联网企业出身,“这类企业的营销思维很简单,他们最担心的莫过于炒作却没人关注。”


(责任编辑:韦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