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企业IPO财务核查再传战果。证监会数据显示,上周终止审查的企业增加21家,而自财务专项检查开始以来,已有200家企业提出终止审查申请。这意味着,这200家企业今后如果欲登陆资本市场,必须重新提出申请。200家企业的“被终止”,无形中为将来新股IPO减少些许压力。
2012年四季度除了浙江世宝之外,再没有其他新股上市。而随着新股发行与审核的暂停,在审企业形成的IPO堰塞湖越来越高,最高峰时几乎有900家企业等待审核。毫无疑问,如此众多的企业欲上市,给股市造成的融资压力可想而知。更何况,A股市场当时正遭受连续三年“熊霸全球”的洗礼,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市场本身亦无法“消化”这么多企业融资。
当然,监管部门祭出IPO财务专项核查利剑,其实更与近几年新股包装粉饰现象愈演愈烈密切相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此前新股业绩“变脸”往往会成为市场的一大“新闻”,而自2009年IPO重启后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常态”,投资者对此都感觉麻木了。而且,新股业绩变脸亦呈现出范围越来越广、幅度越来越“剧烈”、速度越来越快的特点,对市场的伤害也越来越大。
目前,IPO财务专项核查首批30家在审企业抽查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6月初将抽取第二批10家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在财务核查的背景下,一些曾经抱着侥幸心理的企业不得不主动终止审查,也有个别企业也终于露出了“狐狸的尾巴”。
鉴于市场包装粉饰现象层出不穷以及新股业绩“变脸”愈演愈烈的现实,监管部门启动IPO财务专项核查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考虑到A股市场违规成本低的劣根性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改变的现实,财务专项核查工作应该作为监管部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以给造假上市行为形成高压态势,从而达到净化市场环境的目的。
在审企业因为有财务核查,在巨大压力面前或终止审查,或被发现后遭到处罚。而对于那些已成功挂牌的上市公司而言,核查工作也有必要向其进行延伸,特别是对那些业绩“变脸”幅度较大的公司更应如此。
5月17日,证监会通报了对隆基股份、勤上光电、华塑股份等8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的情况。其中像隆基股份、勤上光电、海联讯等其实都被质疑涉嫌造假上市。这些企业都是已被曝光的,那些仍然披着“羊皮”而没有被发现的上市公司又有多少呢?
据媒体报道,证监会正在抽查由平安证券保荐的部分已上市项目,春兴精工就是被核查的企业之一。如果属实,说明财务核查范围正在扩大。实际上,新股业绩频现“变脸”,包装粉饰与造假“功不可没”,监管部门把手伸向这些企业,无疑是有的放矢。
以春兴精工为例,2011年2月上市,当年实现每股收益0.34元,2012年则每股大亏0.31元,业绩大幅波动的背后,显得“很不正常”。
笔者以为,监管部门在认真做好IPO在审企业财务核查的同时,对于业绩“变脸”幅度较大的新股,亦应启动财务核查程序。如果个中存在发行人造假行为以及保荐机构等中介未履行勤勉尽责的现象,一定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