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巴黎银行投资南京银行 并非图“高官厚禄”

2013年06月04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业内人士表示,巴黎银行投资南京银行并非出于经营管理的目的,赚取价差、股票投资或是最终目标

  从普通的城商行到引入法国巴黎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并成功上市,套在南京银行身上的光环从未黯淡。巴黎银行一直是南京银行的第二大股东,去年底通过增持一度逼近第一大股东宝座。巴黎银行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全球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南京银行背靠如此大树,上市之后竟一直作为平平。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巴黎银行的进入使南京银行备受业内人士关注,南京银行寻求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做法使其声名鹊起,除了资金方面、声誉方面有所提升,南京银行并未从巴黎银行获得足够的支持。巴黎银行战略投资的目的非常明确,若想学到先进的业务和管理经验,南京银行还得自己努力。”

  巴黎银行的如意算盘

  2005年,巴黎银行通过受让一批民企、国企十余家股东的股权后,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驻南京银行,并成为了第二大股东。2012年底,巴黎银行又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身份,增持了5937.8万股,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4.72%,逼近了南京银行第一大股东宝座。

  南京银行最新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南京银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33%,同时,基本每股收益0.4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29%。

  同日公布的年报显示,2012年,该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13亿元,同比增长24.94%,而基本每股收益1.35元,同比增长25%。

  在官方的口径中,南京银行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不仅补足了资本,而且获得了国际先进的业务与管理经验,巴黎银行也因为南京银行上市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增值。

  巴黎银行虽是南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但在董事会的席位与阵容鼎盛的南京国资委团队相比却差之千里。实际上,巴黎银行进驻后,也没有在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上,为南京银行带来质的飞跃。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银行拥有国有背景,南京国资委对南京银行的实际控制不会有所放松,而巴黎银行投资南京银行并非出于经营管理的目的,赚取价差、股票投资或是最终目标。因此,巴黎银行对董事席位的数量并不太在意,与中国国内银行之间的合作并非为获得“高官厚禄”。

  该行最新年报显示,南京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44亿元与0.83%,不良率大体稳定略有上升,结束了此前下降的趋势。此外,逾期贷款占比则从2012年中期的0.65%上升至2012年末的0.98%,其中逾期360天以内的贷款上升较快。

  看来,这种愉快合作的背后,人们似乎高估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与地位。

  外资行“从狼变羊”

  自2007年上半年,首批外资银行完成本地注册,正式开启本地法人化。六年来,尽管外资行在华的网点、业务扩张步伐从未停歇,但目前来看,“本土化”六年后外资行在华市场份额仍然很小。

  随着日前汇丰中国披露2012年年报,外资银行在华业绩基本全部亮相。根据年报数据,去年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日子并不好过,多家外资银行中国子公司去年业绩出现下滑或增速下降。

  数据显示,东亚银行税前盈利同比略下滑约5.35%,恒生银行营业利润同比减少28.8%,但受投资兴业银行等内地银行的盈利同比强劲增长37%拉动,恒生银行税前盈利仍取得29.6%的同比增速。星展银行的财务报表未单独统计内地业务,但包括中国内地、我国台湾地区及澳门地区在内的大中华地区的盈利去年出现下滑,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下滑约38.2%。

  相比较而言,汇丰中国的业绩显得更好看一点,汇丰中国日前发布的2012年度报告显示,该行2012年营业收入89.9亿元,税前利润同比增长8.6%,达44.8亿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汇丰集团全球裁员、收缩战线,但对中国市场逆势增资——去年汇丰集团向汇丰中国增资16亿元,令其注册资本增至124亿元。

  此前发布的《中国50大银行》报告指出,鉴于外资行在中国内地依旧有限的地域布局,外资行还远未成为主要国内银行的真正威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虽然2012年外资银行在华利润普遍缩水,市场份额也没有提升,但外资银行仍看好中国市场,其在华扩张步伐并不会停止。(李 冰)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